說明
週一, 28 十二月 2020 19:56

暢談六祖壇經(429)人有利鈍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善知識!本來正教無有頓漸,人性自有利鈍。

  「善知識!本來正教」,即佛所講的真理「無有頓漸,」一切皆無對待,皆是平等、不二、完整的。無迷悟,無凡聖,也無苦樂;無五蘊,無六塵,無十二塵,無十八界,無四聖諦,無十二因緣,無六波”羅蜜。你不要重聖輕凡,因為凡聖平等。任何一本經典講的道理都沒有錯,那為什麼每個人聽來卻不一樣呢?就像你們在聽我講課,私底下探討卻不一樣,這一定是人的問題,不是法的問題。你們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一樣,聽我的課,經歷越多的就越能觸動,所以每個人的感觸都不一樣。再來,你們來學習的心態也不一樣,比如有的人來聽《壇經》,只是因為他心情差,聽師父說說、笑笑,覺得很快樂。或者,他抱著一個目的,因為他跟家人處得不好,想來聽聽這個概念。有的人則是因為好奇,來聽聽《壇經》到底在講什麼。你有為悟道而來嗎?如果沒有的話,你就不要怪東怪西,因為那是你自己的問題,是「人性自有利鈍。」你也不要跟別人說:「六祖講的是頓悟,你的法門是漸修。」這樣爭是沒有意義的。

  你或許會問:「既然無五蘊,世尊為何說五蘊?既然無六塵,又為何要說六塵? ……」答案是:「為了度化眾生故!」本來就沒有頓漸,由於「人性自有利鈍」,利根的人一聽就懂,故叫頓悟;鈍根的人聽不懂,只好慢慢來。

  比如,你之所以痛苦,是因為你執著一切,執著身心世界,所以佛就教你:「請你不要執著身心世界。」他透過分析,告訴你「 “身是四大組成的;心是你的感受、思想、認識、意識和記憶……」這就是五蘊。佛又分析外面的世界為色聲香味觸法。他如此分析的目的,在於叫你不要執著,因為你的身心世界沒有一項是常的,都是生滅無常的。無常故苦,你必然活在痛苦當中;既然是因緣所生,因緣所滅,就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體,就叫無我,所以那是空的。當你聽明白之後,你說:「啊,我終於不再執著了!我解脫了!」你就證悟阿羅漢了。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小乘人的修法。這樣修是對的,南傳佛教就是這樣修的,不是觀四念處,就是觀三法印,否則就是觀三十七道品。因為你執著身心世界而痛苦,所以佛教你離苦得樂,告訴你這些東西都是如夢幻泡影的。

  難懂的是,你如何觀察你自己,即那個觀察者。假如我的眼睛可以看到三層,可以看到窗戶、一座牆和商店裡面的東西。就像我可以觀察我生滅的妄心、我的身體及身體之外的一切人事時地物,但我卻沒有能力觀察我的眼睛。你若是透過慢慢觀察,那就一定是漸修,因為你要慢慢觀察、慢慢破。而本來正教沒有利根和鈍根,我希望你當下就聽得懂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有為悟道而來嗎?

 

閱讀 663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02 七月 2021 21:36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