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察外面和觀察內在都是佛所教的法。只要觀察外面的現象,會得到一個答案:無常、無我,這是正確的。觀察那位觀察者,就是回歸見自己本性,你見到了,就會肯定一個答案:常住佛性。常住又叫真常、真我,統稱為常、樂、我、淨,即不生不滅。你的覺性不生不滅,你可以馬上就證明。比如,我手中拿一張面巾紙,你觀察到這張面巾紙,它就是觀察的對象,而你是觀察者。凡是你觀察的對象,必然是無常的。你看到面巾紙被我撕裂,但是你的心,即你的那個觀察者並沒有被我撕裂。你不要一直看我撕面巾紙,我叫你看到你的本心如如不動、清清凈淨、不生不滅、清清楚楚,從來都沒有被我撕裂過!我怎麼傷你,也傷害不了你的本心;我怎麼污辱、斥責、羞辱你,你的覺性還是一樣的。
以《壇經》來證明,六祖言:「各自觀心,自見本性。」六祖是叫你觀心,並非叫你觀五蘊和六塵。我剛才撕面巾紙,叫你看你的本心並沒有被我撕裂。你若時時刻刻都活在這種覺性的狀態,還有什麼委屈、煩惱和問題呢?能如此,你就是見性。六祖又言:「無者,無二相諸塵勞,念者,念真如本性。」「真如本性」就是佛性,即覺性。念念覺悟不就是見性嗎?你說:「他講話傷害我。」因為你看不到你的覺性,你看的角度不對。
《壇經》中五祖知六祖「悟本心,謂惠能曰,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若見自本心,識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 」覺性、覺知和覺察,你能見到,必然覺悟,這就是關鍵。而你的這一輩子從小到大都活在撕面巾紙中,這叫起伏變化的人生,所以才有憂悲苦惱。從今之後,你當活在這種狀態:「我時時刻刻都看到我的心沒有一個人傷害得了,世界上也沒有一件事情值得我追逐、煩惱,因為我所看到的就是如此。」你追逐的東西,其實就是一張面巾紙。
你不見得要當老闆、總統,也不見得要當一個成就很高的人,但是你要快樂。你若問我:「什麼叫偉大的志向?」我會告訴你:「當個快樂的上班族就很偉大。」你再問:「師父,我可不可以當一個快樂的老闆?」我答曰:「可以。快樂的老闆比較偉大還是快樂的上班族?兩者皆偉大。」這樣就很輕鬆。你就不會說:「我這一輩子很沒有出脫。」快樂比較重要,成就的高低並不因你做什麼,本來就是不二,但是你的潛意識會覺得哪個比較高。一個人的心之所以不痛苦,是因為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心中無事,只是隨緣盡份、隨緣生活,他已經見到他的內心,這些因緣怎麼變,都不會影響他的內心。
同理,你打坐時,清清楚楚而已。如果不清楚,你要馬上知道。覺性不清楚時,你要注意,但你要時時覺察你的自心,因為你剛開始不習慣,你習慣觀察對象、觀察身心世界,而不習慣觀察本心。你要改變習慣:過去,你看到什麼,就被什麼影響,就說什麼,就批評什麼,就苦惱什麼,就解決什麼;現在,你只須好好看到自己的心而已,心外無境,境外無心,唯有此心。
六祖千交待萬叮嚀,都沒有叫你觀別的,只叫你:遇到任何境界,「對境心數起,菩提這麼長。」你清楚如何處理,因為你有覺性,所以你一定不苦惱、不痛苦、不矛盾、不委屈,因為你已經看到自己。如果往外面的世界來看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你的問題永遠不能解決。
聞後思惟:如何活在覺性的狀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