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09 三月 2021 19:22

暢談六祖壇經(514)本來清淨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《淨名經》雲:實時豁然,還得本心。《菩薩戒經》雲:我本元自性清淨。

  「《淨名經》」即《維摩詰經》「雲:實時豁然,還得本心。」你們聽課也應該要「實時豁然」,當下看到自己生命的狀態。當你什麼時候不執著,就在不執著的那一剎那當下就開悟了。這時候,你「還得本心。」便找回你自己本來的面目。

  「《菩薩戒經》雲:我本元自性清淨。」你本來的心是清淨的,這是真實的。這個清淨並不是你修來的,修來的清淨一定是假的。比如,你覺得家裡現在人很多很吵,所以你想盡辦法把吵鬧的人趕出去,或把那些孩子帶去公園玩,這是修來的,你是透過什麼方式讓它暫時回到清靜。但是這有可能嗎?這還是暫時的!因為是無常的,孩子吵吵鬧鬧,你縱使讓他們去公園玩,他們體力再好也只能玩一天。至於客人,這一些客人走了,另一些還是要來啊!所以清淨不是修來的,是本來的。

  本來的概念一般人很難理解。什麼叫很難理解?本來就是佛法講的空、空性。空的意思就是完全不執著,就連那個「完全不執著」的概念也執著不得。什麼叫執著不得?就是我常譬喻的:有形有相的一定會污染。比如這一張桌巾,你拿墨汁或可樂倒下去,它就被污染了。但無形無相你怎麼污染呢?空就是無形無相,你污染不得,那個才叫本來。

  這樣的境界你一定要開悟才會知道,當你走進你的生命你就知道了,不然就是理論,講是沒有用的。你不應該一直談論西方極樂世界室內溫度到底是幾度,室外溫度到底是幾度,而是要思考如何去那裡。同樣,不要去談開悟是什麼狀況,而應該去談如何開悟以及如何不執著。開悟的境界,只要講得出來,就一定是假的。只要有人跟你講:「告訴你,我開悟了。」你就喝口茶就好了。佛經中常講「不可思議」,就像「佛曰:不可說。」只能夠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。跟你描述開悟的人,都是沒有開悟。所以我常講:「悟不悟自己知道,也不需要去炫耀。」

  六祖的程度很深,他一剛開始的核心就是叫你認識自己,所以他一開始就講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凈。」接著告訴你方法:「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就講完了。雖然跟你講「自性清凈」,你要用你這顆心回歸於當下,這樣你就能念念不離自性,你就能念念清凈。怎麼修?修行不離自性,依此而修。重點都是擺在你要見道。你見道才能下手,否則你會在外面繞。你之所以沒有見道,是因為你對正見不夠明確。一般之所以沒有辦法見道,都在六塵的境界、世界繞,故叫凡塵,你要見性,就不應該「見境思境」。在你不執著那個境界的當下,就能見道。你就可以「實時豁然,還得本心」,當下就見到了。你之所以見不到,是因為你執著這些境界,你內心放不下,你無明,內心放下,自然就能撥雲見日。

 

聞後思惟:如何當下看到自己生命的狀態?

 

閱讀 582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, 03 七月 2021 10:07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