於念念中,自見本性清淨,自修自行,自成佛道。
你若能「於念念中,自見本性清淨,」你就開悟了。接著「自修自行,」你透過悟後起修,「自成佛道。」你最終便證道了。這是四個境界,從裡到外開始排,開悟只是第一個,即理無礙。開悟不是終點,而是起點。而我們修一輩子連起點都還沒有,所以講:「只到門外,沒有登堂入室。」我常常開玩笑:「我們連門都找不到,還在門外。」就像你要去找一個你從未找過的朋友,好不容易找到地址,按電鈴沒有人在,但起碼你還是找到了,只是站在門外。
這四個階段,你懂了,整部《華嚴經》你就懂了。什麼叫裡外?《壇經》講的頓悟,就是理頓悟,就是懂了。就像我講無常,你雖然沒有開悟,但你對無常完全懂了嗎?懂不懂,試驗下去就知道。比如,你是國文老師,一開始要跟學生講如何寫作文:首先要知道作文的體裁,是寫抒情文還是論說文,寫新詩還是寫散文。之後,怎麼下筆,作文的佈局一定要起承轉合。把架構講完了,接著就是內容的取材,不但要有道理,還要有正面、反面的舉例說明,最後要綜合。你把作文要素講清楚後,學生已經知道如何寫作文,明白寫作文的道理了,這叫做理無礙。那你們修行,佛法的道理全部懂了、透徹了嗎?懂了叫頓悟。接著就是事,即悟後起修。事就是事情,道理懂了之後,你要去做事。就像老師教學生寫作文的道理,他們懂了就開始寫作文。寫下去,才知道有障礙。比如,他雖然知道佈局,或他會寫引言、結論,但內容方面,他肚子裡沒有墨水,所以不知道如何敘述,或是詞窮,或不會引用成語、詩詞、典故…他做下去之後馬上知道他不足,所以他要慢慢學。這才叫修,你要慢慢修。同理,縱使懂了、開悟了,但開悟的人毛筆字不一定寫得漂亮,他學毛筆字一定比其他人快,因為他道理通達,只要靜下來練習,他一定進步神速。並非他開悟就會彈鋼琴、打計算機、寫書法、畫畫。他要學習,所以要修,這是事無礙的層次。一般人解釋: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、錯誤的言行。」這樣講對,只是還沒有開悟,和悟後修行的境界有點不同。悟後的修是修福慧,悟前的修是改毛病、去脾氣。何謂修福?修福唯一的方式就是利益眾生。他悟的境界還不如佛、菩薩的智慧那麼高深,他還沒有那個能力,所以他還要再修慧,不斷深入,讓他的智慧更高。接著理事無礙,道理懂五分,展現出來的必然是五分。一般人只要修到理事無礙,他就幾乎是菩薩的境界。
事事無礙是最難懂的。去上班是一件事,把工作辭掉是一件事,兩件事情無礙。糟糕了!你就覺得奇怪,難道做好事和壞事無礙嗎?這個概念你就轉不過來。難道向南走跟向北走竟然無礙?一般人都覺得這是南轅北轍,怎麼可能無礙呢?這就是沒有徹底明白。世間的真相、最徹底的答案是:「一切是平等的。」既然如此,當然事事就無礙了。
談道理可以這樣談,一次把它談完,但修行不可以這樣,還是要回歸理無礙。而你是理有障礙,回家跟孩子講話,孩子一問你,你就無話了。比如,孩子問你:「為什麼要讀書?」你回答:「是為了出人頭地。」孩子就問:「老爸,你叫我好好讀書,你為什麼自己不好好讀書?」如果你講:「做人子女的就要好好聽父母的話。」他會說:「那老爸,你哪裡有聽爺爺奶奶的話?」又說:「老爸,你說對人家要有禮貌,你為什麼對媽媽粗聲粗氣?」這時你就很有挫折感。所以,世間人一定有很多問題,道理你不懂,人家問你,你就被問倒了。
聞後思惟:你能先做到理無礙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