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脫。何謂解脫,即心中沒有任何的障礙,佛法稱為熄滅貪嗔癡,又叫涅槃。涅槃不是一個地方,不是一個空間。涅槃之後的事你不要問。外道問釋迦牟尼佛:「你已經成道了。當你涅槃圓寂之後,你要去哪裡?」佛不回答這個問題。《壇經》第十品,六祖也沒有告訴弟子他要去哪裡。同理,很多開悟的祖師大德也不會告訴你這個問題。不過,一個修淨土的行者要走時,可能會跟弟子講:「我要往生極樂世界(或琉璃世界,或兜率天)。」他之所以要講,就是給他們信心。為什麼很多人不講?因為它不是一個空間,不是一個地方,他不能講,不是他吝嗇不告訴你。
生命的現象就是不斷緣起。一個解脫自在的人已經擺脫生滅的現象,他就已經擺脫了緣生緣滅的現象,故《涅槃經》曰:「諸行無常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寂滅為樂。」「寂滅」即涅槃。解脫自在的人最快樂。凡夫活在感受當中,我們所接觸到的東西都是因緣生、因緣滅,所以快樂的東西會消失。已經解脫自在的人不是活在六根接觸六塵的這種樂的感受。當你不了解時,你不要問,因為你現在只能活在這種狀態,你只能活在六根接觸六塵的感受,所以,圓寂也好,涅槃也好,這不能問。譬如,有一隻烏龜跟一條魚是好朋友,它們平時都在大海裡游泳。有一天烏龜游得很累,它就爬上岸來散步,之後又回到海裡。魚問它:「你去哪裡了?」它說:「我回陸地散步啊!」魚說:「我知道,我知道,是不是跟游泳一樣?」魚永遠不知道烏龜在陸地散步是怎麼狀態。假如你永遠是魚,你永遠不會明白那是什麼狀態,所以解脫後面的狀態不必講,講也沒有意義,如何解脫比較重要。
假如你知道生命的狀態就是身心不斷相繼地變化,你對生命和你自己的看法就不太一樣了。你要去修行、印證。你如何去察覺到你生命的現象就是你的身心不斷地相繼變化而已呢?我們要談實修的部分。你用一個法門修行,修久了,你要自己檢測一下你的覺性有沒有生起,你的智慧有沒有增加,你的煩惱有沒有減少,你的執著有沒有漸漸轉為薄弱。如果你修很久,這些都沒有辦法突破,就代表你的修行方式要修正。我現在所講的就是證明。其實無常跟苦最重要,這兩個懂了,後面都很容易懂。無我之所以難懂,是因為你不懂無常和苦。假如生命的現象不是身心不斷地生滅剎那變化無常的,你生命的現象怎麼存在?你現在就可以證明,當你靜靜地坐著,你是可以感覺到你身和心的運作的。佛教最常用的就是觀察自己的呼吸生滅。當你觀察了,你馬上會得到一個答案:假如你呼吸沒有生滅,你生命的現象就會停止。之所以要不斷地呼吸,這就是無常。
聞後思惟:你知道如何觀察生命的狀態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