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10 四月 2021 14:43

暢談六祖壇經(546)保持覺性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,駢集山中聽法,於是升座告眾曰:來!善知識!此事須從自性中起,

  「時」,六祖「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」慕名而來,「駢集山中聽法,於是升座告眾曰:來!」你要注意這個「來」字。我敲門,你會講「請進」或「進來」。你聽我的課,你有沒有進來了?進哪裡?走進你的心,見你自性的如來。「善知識!此事」,依狹義而言,即受戒歸廣義即一切事,即修行。一切的事皆「須從自性中起,」當六祖大徹大悟之時,他講:「一切萬法不離自性。」請問,你的太太有沒有離開你的自性?你是將她放在自性內還是自性外呢?是自性內。其他同學在你的自性內還是自性外?你所在的城市在你的自性內還是自性外?地球和宇宙在你的自性內還是自性外?所以,我們都是一家人。如果說你我他,比如我的先生(太太)、兄弟,還是有彼此。講得更圓滿一些:原來這些眾生就是我。不僅僅這些眾生都是一家人,這一切都是我,故曰: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

  宇宙在哪裡?我的心就是宇宙,你們就在宇宙裡面,當然就是我。對此,你能領悟則領悟,不能就放下,這叫一真法界,即《壇經》裡所言之:「一真一切真,萬境自如如。」中國人講「天人合一」 ,但還沒有「一真法界」徹底。假設你說:「我還沒有體驗過。」你們會開車的,有過人車一體的經驗嗎?經驗過的人,會感覺人跟車是一體的,當開車開到這種程度真是太舒服了。如果感覺到跟大自然是一體的,那感覺就更棒!若能感受到「宇宙就是我,我就是宇宙。」接著我還有什麼問題呢?我的左手一定不會嫉妒我的右手,我的鼻子一定不會貪愛我的眼睛,因為就是我。我不會產生貪愛,也不會產生嫉妒,貪瞋盡消失。

  六祖講過:「何名摩訶?摩訶是大,心量廣大,猶如虛空。」這不純粹是理論,如果你沒有去證明,就體悟不了,就不能開悟。你的心抓著「我」,所以才有自私的概念。人類只要有自私,必然就痛苦。一個人要悟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尋他痛苦的原因,把它們一件件消除,就會邁向覺悟。假設我們不是上根利智一聽就開悟的,就用這個方法,那是最實際最受用的。你只要願意思考,你就開始生起智慧了。

  修行要從自性中起。如果直接談自性,我之前讀《壇經》時曾這麼想:「我就還沒有見性,六祖每一句話都跟我談見性,說了等於白說。」我們不會從自性開始修。其實,自性當然就是你的心,你先不要把它想那麼抽象。你不需要問什麼,自性就是你心中的覺性,你有覺性。什麼叫從自性起修呢?你只要每一件事情都保持你的覺性,就這樣修。有很多人沒有學佛,但他看起來很有靈性,說他有覺性也好。比如有的藝術家、畫家、音樂家,他們沒有學佛,也不見得有其它宗教信仰,他們也不見得讀過哲學,但是他們對生命的看法很深刻。我們說二十一世紀是心靈的世紀,談心靈,學佛是最極致、最徹底、最究竟、最圓滿的。佛弟子照理應該比那些人對生命更透徹,對人生的細微度更能體認。如果你不能,你學佛就學得不對。你對生命沒有體悟,你只要學到一些儀式,或者你只是讀幾本經典,跑一些道場,但談及生命,你卻啞口無言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能時時提起你的覺性嗎?

 

閱讀 686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, 03 七月 2021 10:16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