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、佛性即是生命,學佛即學了解你的生命。了解自己的生命,你自然可以講得出來。你學了好幾年,談及生命還不如沒有學佛的人深刻,就代表你沒有用覺性學習。比如,你到綠島旅行,開車可能一兩個小時就可以環島一圈。你繞了一圈,說:「也沒有什麼。」就趕快回飯店,晚上再出來看有沒有夜市。這樣做:第一,你對不起自己生命的質量;第二,你對不起綠島的風光;第三,你對不起錢的作用。很多人都是這樣玩的。同理,聽說開車二十四小時就可以繞台灣一圈。繞完後,還是說:「也沒有什麼。」結果環遊地球一圈也沒有什麼。
你這樣講,就是看不到生命,即看不到山水、人文,也感受不了沙灘的美。有的人看到美好的東西是欣賞,而是馬上拍照。活在當下的人,看那個景即活在那個景,不要爭著照相。你不要講:「夕陽或日出好漂亮,要好好地融入,這裡像天堂。」而是:「這裡本來就是天堂。」也不用說:「啊!假如能死在這裡,死也無憾。」你活著就要無憾,當下就要如此。把你整個生命的視野打開,從這裡去練習,讓覺性生起。
美是因為你心中美,所以外面才美;靜是因為你心中靜,所以你看到它是寧靜。如果連去玩,你的心都不能融入,你什麼時候才能融入呢?有人說:「旅行比做事更累。」這代表他沒有用生命過活。你也不要去玩才將覺性提起來。比如,你罵了孩子,他當下反應,說不定會觸動你的心,但一般都觸動你生氣的心,你只會傷心、難過。你應該覺悟到:「原來孩子不是這樣教的。原來孩子是自己會長大的。」而不是停留在難過、情緒。
做每一件事情都讓覺性生起來,你是很容易體察的。你要體悟到:孩子不是你養大的。你說:「那他是怎麼長大?」你為什麼會擔心、掛礙、煩惱呢?因為你總覺得是你的關係,他才可以長大。這樣的心會讓你折磨一輩子,讓你擔心他一輩子,而且還會苛責自己。該做的事情好好做,你的責任就做到了。你是個好母親,並不代表他是一個好孩子。修行看看自己,你是一個好母親,你就可以成佛了;你是個好父親,你就可以覺悟了。簡單地講,你已經問心無愧了。學佛要問心無愧。但大家都不是,做得不夠好,卻一直將心擺在別人的身上。這樣是很累的。比如,我就想做好一件事情:盡心盡力,把我了解的部分全部告訴你,但是我的心不需要掛礙在你們身上,各人生死各人了。你做得好不好,在於你到底有沒有好好發揮自己。
每個人都很苦,因為你認為身邊的人不好一定是你的責任。你的責任已經盡了,就不是你的責任。重點是要盡責,而不要自責。你只要百分之百盡責,你的心是不會苦的,否則就是你問心有愧,你沒有做好,沒有盡責,或你還在努力當中,你某部分沒有做到。盡責不是三餐都把他照顧得很好,你不了解你的孩子,就是沒有盡責。就像不懂花,你就開不了花店。很多父母甚至不知道是孩子怎麼長大的。
做任何事情,你的心中對這件事情的體認要深刻,不是像過去這麼膚淺。過去只停留在事情的對與錯,這會使你產生情緒的好和壞。當你的覺性越清楚時,你會明白:「真的是唯心所造。」你看到的不是那件事,而是自己的心。你不要停留在看到事情,比如:家裡很吵,小孩子不聽話,另一半個性很倔強,同參道友有學沒有學都差不多……你要看你的心,這代表你的心沒有進步。你學下去,會得到一個答案,你會覺得你越學越退步,因為你的心跟幾年前差不多,因為你只是帶著過去的思想觀念模式在學佛而已。修行要從自性中生起,你要展現出你的覺性,要看到事情,從事情看到其中真正的道理,從而觸動你的心,讓你有所領悟、感觸。直到有一天,一切都從自性中生起,即你不帶任何偏見、主觀、對立,你看事情都是如實地觀察。那就對了。
聞後思惟:你能從事情中看到真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