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,當回歸自己的心。你的內心為什麼會有一些不好的概念?它們到底又是從何而來的呢?知道問自己的人,比一天到晚研讀佛經的人更有智慧。你要看到自己,要自問:「我的內在為什麼會這樣子?」這才是真正的問題。當你真正探討下去,才知道你的觀念錯了。比如,人為什麼會自私?他自私,你不能怪他,因為他不明白人為什麼要幫助別人。他說:「我辛苦賺了一萬塊,為什麼還要拿兩千塊出來布施?」他這樣的想法也沒有錯,因為他不懂拿兩千塊給你有什麼好處?這時候就要靠你的慈悲和智慧,你要循循善誘、權巧方便,用他懂的概念慢慢跟他講,讓他懂。當他懂的那一剎那,自私就消失了。
重點不是我要剷除你的自私,而是希望你真正懂得人生的道理。你懂了,問題就消失了,我不需要針對你的問題談。就像你問:「師父,怎麼驅趕黑暗?」我說:「很簡單,電燈打開,黑暗就消失了。」電燈打開即智慧開了,當你看清楚了,問題就消失了。我們自私自利,內在充滿了醜陋,總是包裝自己,都是因為不明白道理,所以很累。我們為什麼要活得那麼累呢?有什麼好包裝的?越包裝越假,越痛苦,越不自在,越躲在黑暗裡哭泣。你說:「師父,因為我有自尊心,我在保護我自己,怕別人瞧不起我。」我們內在都是這種想法,這樣一探討下去,智慧不就開了嗎?你為什麼不探討呢?
你要徹底把你的心擺平,只有一個概念:「原來這個世界就是我,我就是這個世界。」如果你領悟不到這個概念,你的心有對待,有「你」跟「我」,就一定有嫉妒、排斥、尊卑等問題。彼此較勁,都是相對的概念。你不能察覺到這個真相,再怎麼假,只是脾氣比較好,修養比較好,但是你的內在跟別人還是敵對的,只是包裝得很不錯,骨子裡還是有偏見,還是瞧不起別人,認為別人錯。
「戒香」即持戒,即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學佛不可以學到善惡不分。善與惡,以一般的概念講,即利益別人是善,傷害別人為惡。而真實的內涵,即執著就是惡,不執著就是善。你執著做一個善事也是惡,因為你一定有目的、動機。我們要無相布施,《金剛經》講得很清楚,「戒香」的目的就是要教我們這樣去做。因為人有彼此對待的關係,所以才會傷害別人。彼此的概念徹底打破,你才有可能真正持「戒」,否則就只是形相的事戒,而非內心的。
菩薩的戒是心「戒」,二乘人持的是事項戒,他對真理不究竟、不圓滿,只是按照一般世間人的道德持「戒」,在行為舉止以不傷害人為主,外在的行為以幫助人為主。只要你能真正為別人著想,你內在就沒有不善的概念,所以你要修「無我」。把「我」的概念破掉,是很困難的。在利益別人中忘了「我」的存在,從而完成自利,這是換個角度來破,這叫菩薩道。你的心就像菩薩,你怎麼會犯戒?你不善的概念連起都不會起。二乘人不是這樣修,他直接觀照自己,把自己破掉。
聞後思惟:你是否願意在幫助別人中完成自我修行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