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07 五月 2021 21:13

暢談六祖壇經(570)看清因緣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正向的,他都想要證明他自己,無論他是誰,無論他有沒有讀書,是善類還是惡類,大家剛開始都是這樣,每個人都是向上的。縱使是步入黑社會的人,當老大也是要向上,有時候他們要由黑漂白。同理,你本來默默無聞,為什麼想要奮發圖強呢?我們本來是沉迷的凡夫,為什麼想要由迷轉悟,變成一個覺悟的人呢?佛家講得好:「眾生皆有佛性。」這就是肯定每個人。無論你是個什麼樣的人,明白這個道理,就不應該否認任何一個人。

  每個人都有他的背景,即他錯綜複雜的因緣讓他今天這個樣子。我們能幫助他,不是把他關起來或讓他受到懲罰。一個人若是觀念能從此改變,其實你對他任何的處罰都沒有關係。像一般人都是不會犯大錯,但小錯不斷。就是因為犯小錯,你暫時感覺不到什麼威嚇的力量,你才會小錯永遠不斷。有的人殺人一定會被判刑,但有的人殺人卻不會被判刑,比如社會的輿論會造成一個人去自殺,如果我們也東講一句西講一句,共同殺了多少人,我們卻不會被判刑。

  其實我們最常殺的一定是家人,都是互相殘殺。比如家長就像一棵大樹,是要讓家裡的人乘涼。但你卻常常看不慣你家裡的那些小鬼,就偶爾用你的枝葉把他打一打、丟一丟,或把他趕出去,或心態不平衡。你是家長,是一棵神木,你有什麼資格抱怨?你本來就是要讓人家乘涼的。但你卻常常這麼抱怨:「我付出這麼多。」你是大樹,那幾個小鬼只是小草而已,但你的內心希望他們的功能跟你一樣。

  不要每次看到家人,你的眼睛就蒙蔽了。真理就要身邊,每個人的功能都不一樣,你卻一直希望別人跟你一樣,這就代表你沒有正見。要麼你就不要扮演那個角色。既然你要扮演,就請你看清楚自己,也看清楚你身邊的每一個人。這叫智慧,叫「善能分別諸法相。」你為人父母,本來就應該扮演庇蔭家裡人的角色,而不是跟家中的子女計較。你沒有辦法跟他們計較,因為他是你的子女。等到有一天,你的子女也會變成一棵大樹,他們就會去承擔他們的角色。

  你應該想:「我是要照顧別人的人。」就像:「當你們熱了,我給你們庇蔭;當有暑氣,我就像一陣微風;當你們乾燥的時候,我就像一陣甘霖。」這就是你當家長的角色扮演。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觀念,夫妻會要求對方,父母會要求子女,這樣永無寧日。因為你的觀念沒有建立,你不清楚知道每個人是不一樣的,你常常用身口意去傷害你的家人。

  影響力一定是從身邊的人開始的,懺悔亦是如此。如果你沒有從此處去認知、了解,你要懺什麼悔呢?你要看你是用什麼心態看待你的家人的。你從這一點,你真的能去檢測,那你就懂。再來,假如你有兩個孩子,一個聽你的話,一個不聽你話,你一定偏心,一定比較疼聽話的孩子。但不聽話的孩子也不是路邊撿的。聽話的孩子和不聽話的孩子誰比較有出息?觀念正確才會有出息。父母觀念不正確,卻要求孩子觀念正確,這個條件就比較難以形成。古時候雖然開玩笑說:「壞竹出好筍。」這也不是真理,出好筍也要有它的因緣條件。作為別人的家人、父母、手足,其中的因緣大家彼此都當看清楚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能首先看清楚你身邊的人的因緣嗎?

 

閱讀 466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, 03 七月 2021 15:45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