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知識!以上是為無相懺悔。云何名懺?云何名悔?懺者,懺其前愆;從前所有惡業,愚迷、憍誑、嫉妒等罪,悉皆盡懺,永不復起,是名為懺。
「善知識!以上是為無相懺悔。云何名懺?云何名悔?懺者,懺其前愆;」「愆」即為過失、罪過,你要自我反省自己過去的過失、罪過。講話得罪人,或是用手去打人,這都是言行,言行的過失來自於惡業,是你惡的念頭所造的惡的行為。「從前所有惡業,」即為「愚迷、憍誑、嫉妒等」很多「罪,悉皆盡懺,」過去已經做錯了,你承認,未來的人生不要再起這樣的念頭,這才是真正的懺。切勿一錯再錯,連這個念你都不該起。顏回即是不二過,而我們錯了二百次了,還會有二百零一過,真是執迷不悟。
眾生「愚迷」,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,不明白生命的真相。我們總是感覺到有「我」的存在,接著就有「你」的存在,就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我相和人相,即你跟我的關係,我們看到我,看到別人,就會產生對待。凡夫的腦袋、思想觀念看世間,沒有一件事不是對待的,不僅僅看人,看什麼都一樣。比如,這個東西好不好,這個蘋果甜不甜,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,是心善還是心惡,他怎麼講都是對待。你看世間只有得與失,得失還不是對待?你以得失去看世間,你的心態是二分法,是對立的,落在好的那一邊你就很高興,落在不好的那邊你就很痛苦。高興,其實你不用高興;悲傷,不用悲傷,你只不過是被自己騙而已。世界上其實沒有誰對不起誰,只有自己騙自己。你的內在有很多怨恨,都來自於你不了解。
世界上任勞任怨的人很少,任勞容易,任怨難。父母辛辛苦苦為兒女打拼一輩子,即是任勞。但是他們並沒有任怨,他們的嘴巴開始念叨。你任勞,你可以做得出來,但是你怨氣很難消。比如你退休後去做志工,甚至一個禮拜做七天,比你以前上班還認真。上班還有周休二日,早上八九點才上班。當志工,有人早上五點就去,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披星戴月、風塵赴赴地回家,真是很任勞。如果有人開始嫌棄,在背後批評任勞的志工,說他們是非,保證他們全部都走光。沒有走的,你就要給他跪下來頂禮。人們的內在總是覺得:「我做得那麼辛苦,你還批評我,我這樣做有價值、有意義嗎?我這樣做到底得到什麼呢?」常常有人問我:「師父,什麼是菩薩道?」我說:「任勞任怨。」任勞修福,任怨修慧,有智慧的人才經得起別人的誹謗和無理要求,他不會抱怨,這才是真正的智慧。這個世界並沒有誰對不起誰,是你在欺騙自己。愚迷即人我相,因為我們看不出真相,就會產生人與人的對待。
「憍誑」即狂妄自大。大家都看過《魯濱遜漂流記》,當魯濱遜漂流到荒島之時,他一個人不會自大,因為沒有人比。我們每個人都會自大,因為太多人可以比。我們創造那麼多人,就跟這些人比,就覺得:「我比別人好,比別人高貴,比別人善良,比別人有修行。」就是「我勝過別人」的概念。
「嫉妒」即自卑的表現,嫉妒別人比我們好、優秀、漂亮,比我們更有人緣、口才、學問、財富、地位。如果你不自卑,如果你對自己很肯定、有自信,你幹嗎嫉妒別人呢?你幹嗎害怕別人搶走你的東西?比如你的地位或你的愛人。你害怕就是自卑,你內在的嫉妒心就很強烈。嫉妒心出來,就是佔有。我們常講:「愛不是佔有。」其實每個人愛的表現都是佔有。很多情侶吵架時都說:「我就是愛你才會管你。」其實人都是很膚淺。「嫉妒」即人勝我。不管是我勝人還是人勝我,最主要的來源就是先有分別,有分別才有比較,有比較還有卑亢的問題。故《金剛經》要你離開四相,六祖跟你說要無相。
你的惡念若能「永不復起,是名為懺。」
聞後思惟:你為什麼會有種種的惡念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