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須用心正聽。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,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,
六祖曰:「各須用心正聽。」用心要用什麼心?你要用無心來聽,即你心中清清凈淨來聽,不要用你的概念來聽,否則就等於沒有聽,因為你的概念已經阻礙了別人要告訴你的東西,但是你不容易察覺。
第一,「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,」眾生即眾緣所生,我們心中的眾生,胡思亂想就是你心的作用。你心中有無數的眾生,多到數不清,故曰「眾生無邊」。他們都是你的心創造的,你一直想東想西,有事想逃避,沒事想做事。既然想做事就不要逃避,既然沒有事就止息。我們的心真的是擺不平,一直在創造。你不了解你的心,就會被它欺負。它一天到晚戲弄你,你為什麼不把它戲弄回來呢?我的心在生氣,我就說:「你看,它又在作怪!」它就無奈我何;我的心只要生起慾望,我就說:「你看你看,它又叫我做奴才了,我才不要呢!」好好從這個角度看,以後心如果要作怪,它在你面前玩不出花樣。但是,一般人沒有這個能耐,心叫你去麥當勞,你就去麥當勞;叫你去睡,你就去睡;想懶,就懶下去,所以你當它的奴才。透過如此觀察,久了,它不會有力量,自然就不會胡思亂想。這真是很有趣的事情,太妙了,這是要好好透過觀照,自己去修行,才能察覺到這個問題,否則你聽聽笑笑就好,你做不到,因為業力,你已經習慣如此了。
我們「自心的眾生」一會兒下起個善念,叫善的眾生;一會兒起個惡念,叫惡的眾生;一會兒生起「我想努力做事情」,叫精進的眾生;一會兒生起「我要很懶」,叫懶惰的眾生……很多,多得數不清。趕快度吧!度你內心這些眾生,自己度,不要被它們擾亂。
第二,「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,」煩惱從何處起?還不是你的心!你的內心先創造了眾生,再由眾生創造了煩惱,真是複雜。我們的心本來就會有作用,那才叫心,心怎麼可能不作用?但不可以起作用來嚇自己、苦惱自己。我們要起幫助眾生的作用,起智慧、慈悲的作用。比如,你半夜走山路帶著手電筒,沒有月光時要把手電筒打開。手電筒可以產生作用,你為什麼不打開它呢?手電筒就像你的心,你可以決定開或不開,你不開才會不小心跌到山谷下去。要好好探討你的心為什麼是這種狀態,這些複雜的原因,都來自於無明,不明白就是無知,無知才會不斷創造煩惱。
六祖前面這兩句用「自心」,講的是心所創造的東西,一切唯心所造。後面兩句他則用「自性」。有時候他講心和性是同樣的,有時候會稍作區格。他講:「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。」則是講心後講性。禪宗大部分心性是不分的,但其它宗派會分開講。你學東西應該明白整體的概念。比如,台北市是什麼形態?你走在街上,你無法知道台北市是什麼形態,因為你沒有看到它的全貌。同理,學佛學這麼長時間,你有看到佛法的全貌嗎?你可能走在中孝東路,或走到另一條路,你們每個人各走一個地方,你們就認為台北是這個樣子的。你學了無常,你就認為一切都是無常,講真常是錯的,那是你的想法。講一切都是因緣,你只要聽到自性離開因緣,你就覺得那是錯的。其實,你沒有看到佛法的整體,你只是依你所接觸的東西在談其它的東西。
你們聽課,法師們講得不一樣,縱使是我自己,有時候會這樣講,有時候會繞回來那樣講,其實是不矛盾的。譬如,佛法有時候會以否定式來教你,有時候則用肯定式。比如,眾生是佛,是肯定式的教法;眾生非眾生,是名眾生,則是否定式的教法。比如,你不是壞人,不是就是非,非壞人。你是好人。這兩句話哪裡不同?正講反講到底是在講什麼?你所學的你知道,但是當別人談的觀點跟你不一樣,你要暫且保留,你要聽,不要爭辯,否則你可能謗法而不自知。
聞後思惟:如何度你自心的眾生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