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21 五月 2021 14:33

暢談六祖壇經(592)頓悟漸修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信要來自於解,解又叫解悟。開悟有兩種情形,大部分都是解悟,而非證悟,證悟要經過修行。談《壇經》,我們會談頓和漸:是頓悟還是漸修?還是你相信世界上根本沒有頓悟,都是漸修?或世界上根本沒有漸修之人,皆是頓悟之人?是先修後悟,還是先悟後修?還是修跟悟同時呢?有很多理論、思想、觀念、學派,如果你研究過,你會產生懷疑:「到底是誰講的對?」其實,你講的就對,因為你一定會按照你的想法做下去。你有沒有心事?有沒有煩惱?你要不要開悟?你放下就開悟了,可以做到嗎?你就是不可以,認為放下沒有這麼快,一定要慢慢放下,那你修行的方式一定是慢慢放下。「放下就好。」這叫頓悟。你覺得沒有可能,你要漸修,那你就漸修。你怎麼想,怎麼就是對的,你就慢慢來,慢慢放下。直到往生那一天,你心中還有一大堆事情,我看你怎麼放下?

  你不要停留在理論,那些理論在你的身上要馬上用到:「我知道那是什麼。」你說漸修,我不反對;另一個人說可以頓悟,我也不反對。如果做得到,你就這樣;如果你沒有辦法,我跟你爭也沒有用。如果我說:「你是很快樂的人。」你卻說:「我很歹命。」我就只好安慰你:「既然如此,你要認真拚搏。」

  每個人的內在是不相信頓悟的,我說你二十五分鐘內就可以當佛祖,我並沒有打妄語,而是你決定你要不要做佛祖。「哪有可能是佛祖?我煩惱一大堆。」就是你決定你不要做佛祖的。佛法如果是強辯的,它就不是佛法。佛法是可以證明的,我可以證明你是佛,只是你不明白,所以你不肯承認。

  可以證明你是佛的方式很多。禪宗常講: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」見到那個性,你就是佛。沒有見到那個性,難道你就不是佛嗎?只是你不承認你是佛。自性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只是你不知道。有些話,你聽過,但在不同的時間聽相同一句話,有的人沒有感覺,有的人再聽一次,感覺就截然不同。如「即心是佛」或「無心是道」,即心是佛懂了,你就悟了,信解就具足了;接著無心是道,就這樣修,行證你就完成了。

  你的內在為什麼不肯相信一些簡單的話?《壇經》重點要跟你講頓教法門,很多人讀完後卻覺得:「他明明在講頓悟的東西,為什麼我讀了不會頓悟?」你不頓悟,並不代表世間沒有人頓悟;現在沒有人頓悟,並不代表以前沒有人頓悟。如果沒有這回事,就不需要談這個名詞,也不需要談這個事情。頓和漸是針對這一輩子談的,如果把過去多生累劫的概念拉回來的,所有人都是漸修。就是從過去一直修,故曰漸修。

  你這一輩子能否頓悟,你要把握此​​生。此生難得今已得,你不要跟自己開玩笑,好像你還有很多時間可以慢慢來。這樣,你豈能活在當下?凡夫常常活在過去心,所有的恩恩怨怨都來自過去。很多修行人一直期待未來心:「我未來有一天會明心見性,會花開見佛。」《金剛經》不是講三心不可得嗎?你有這樣的心態,就代表你已經掉入三心。心的概念是一個陷阱,你掉進去,幾乎完全不知道。你不要為自己找理由,說:「人家過去不知道修多久。」過去的事情你不知道,你是在打妄語,在自我欺騙。

 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頓悟,唯有悟,才能真正的起修,這叫悟後起修。悟後起修的悟為解悟,即:「我已經具備了信和解。我對佛法的信心,我對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道理已經懂了。」一般人頓悟都是在這一點。當你悟的那一剎那,就叫見道位。見到道才能修道,叫修道位。修完道才能證道,證道即證悟。大部分人這一輩子有機會悟後起修,那個修就叫漸修。古大德有言:「理可頓悟,事當漸修。」道理懂了,問題是你還不圓滿,你的脾氣、毛病還要慢慢去除,縱使你沒有脾氣毛病,你的福慧也還沒有具足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相信你這一輩子可以頓悟嗎?

 

閱讀 897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, 03 七月 2021 15:50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