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在哪裡?六祖曰:「本性是佛,離性無別佛。」你當然要去成就你自性的佛道。離開你的自性,還有什麼佛可言呢?一樣的概念,你有沒有受過三皈依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呢?你皈依的佛、僧現在在何處?你皈依三寶,你所皈依的佛根本不在了。原則上你不是皈依外面的佛,而是皈依自己內在的佛。所以,要回到你的內在,否則你是不會感動的。
真的明白道理的人,當你看到佛像,或當你拜下去,其實都會有無限的感動。舉個簡單的例子,一般最傳統的是一尊佛旁邊兩尊菩薩,中間那尊佛就是你的本體,旁邊那兩尊菩薩就是作用,這叫體用。旁邊那兩位菩薩,一個代表智慧,另一個代表慈悲,比如阿彌陀佛代表你的本體,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,大勢至菩薩就代表智慧。如果有的人擺釋迦牟尼佛跟文殊、普賢。那釋迦牟尼佛就是你的本體,文殊菩薩就是智慧,普賢菩薩就是慈悲,這就叫表法。
學佛你只要看到那三尊佛像,就已經跟你講得很清楚了。你拜佛就是在拜自己,你一拜下去就是在拜自己的自性佛。你拜下去,起來後要想一個問題:你有沒有展現你自己的妙用呢?你有沒有智慧呢?有沒有慈悲呢?所以你每天都要反問自己,這樣拜佛才得力,才會有作用。
你要從自心跟自性好好下手,把過去的錯誤、體悟勇敢地講出來,學佛,首先你不要掩飾自己的過失。六祖曰:「護短心內非賢」,很多人一直在掩飾過失和缺點,偽裝自己的缺憾跟自己不及人的地方。你想進入你的心,就要去探討,如果能一一從這個角度切入,接下來才有可能明心見性。你只要願意,就能徹徹底底從內心下手,自己為自己負責任!
我每到一個地方上課的第一本經典幾乎都是《壇經》。你說它生活,它很生活;但是你說它深,它很深。有一些老法師很坦白地講,《壇經》不是一般人能學的,但我從未看見過一本佛經這麼親切,而且像六祖這樣平實的人,卻有如此了不起的智慧,太令我們讚歎了。佛法在台灣這麼興盛,《壇經》實在是功不可沒。這本經對儒家及禪宗的影響太大了,它影響了很多知識分子,因為它談的東西實在是太貼切、平實。很多人都很歡喜它,但修起來卻很苦惱,因為表面上都看懂,卻不知怎麼修。
有的人懂很多佛學的思想、宗派、知識或法義,但是他不見得是修行人。修行人不見得要懂太多的法義。但你不要誤會我,我不是叫你看《壇經》就好,其他經典就不要看了。你會修行又深入經藏當然是一百分,萬一各方面的條件、因緣或志向不在這邊,我希望每個人在自己的家庭、崗位上修行。你在公司上班,公司就是你的道場;你在家,家就是你的道場。但是,有個道場,無論你身在何處,都沒有離開那個道場,那就是你的心,你心中的大道場。
你只要掌握到幾個正確的概念,按照它去修行,就可以開悟。六祖證明給我們看,按照一句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就開悟了。按照《金剛經》的四句偈,比如你只要懂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或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幻。」任何一句話你真懂,真正按照它的法義去做,你必然能見性。禪宗跟淨土最傾向於實修,禪宗不見得要讀很多經典,學淨土的人亦如此,大不了淨土三經或五經,所以我們會勸老菩薩:「你就好好念佛就好。」
聞後思惟:如何展現自性的妙用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