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三, 26 五月 2021 14:14

暢談六祖壇經(600)思維過失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修行跟你讀多少佛經不相干,讀了很多佛經並不代表你會修行。你要捫心自問,讀了一本經甚至十本經之後,你的生命到底有沒有改變?沒有的話,那就等於零。很多人探討佛法一定會吵架,就是研究太多了。我曾見過有一個法師,他也在電視弘法,相當有名。他告訴我,他出家前有一天跟別人辯佛法,結果辯輸對方,就發誓:「下一次我看到你,我一定要辯贏你。」所以他發憤圖強,繼續研讀佛經,三年後他再度遇到那個人,終於辯贏了。在辯贏的那一剎那,本來他應該欣喜若狂,結果他覺得相當空虛,突然覺得自己很無知,原來探討佛法就是想把人家辯倒,因為這個感觸,所以他出家了,這也是他了不起的地方。我的個性不喜歡跟人家辯,並非我風度好、氣度佳,而是我沒有那個膽。

  學以致用這四個字你從小聽到大,但你捫心自問有做到嗎?很多人在學校不管讀什麼科系,出來從事的卻是別的行業。同理,且不說讀佛經,縱使你讀的是四書五經等聖賢書,但是你都做什麼事?荒唐事!那看荒唐書就好了。最起碼,看聖賢書就要學做聖賢,而讀佛經了就當做佛事。什麼叫做佛事?佛即是覺,所以你要做覺悟的事。你做的每一件事情是不是覺悟的事呢?你有沒有教別人覺悟呢?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,就知道你到底在做什麼。學以致用,學的東西若用不出來,我就不學。為什麼?因為我沒有那麼多時間,因為生命有限,大不了百年,這一百年一下子就過去了。

  很多東西你要問自己,從很簡單的概念開始檢測,這就是修行人。不是修行人,他就一天到晚研究其中的思想邏輯和思維,接著研究這本經跟另外一本經的差異性,接著再研究佛教跟其他宗教有什麼不同,接著再研究淨土宗跟禪宗之不同,接著再研究顯教跟密教有什麼差別,接著再探討出家跟在家……如果你以為這是修行,只要你沒有減少煩惱,那都是騙人。

  你們對自己要有很大的信心,不要擔心你讀得不多、懂的不多或畏懼佛學名詞。總的來說,能力好的人就用比較高深的名相,能力比較差的就用比較平常的,只要每個人都能用,就叫妙用,就是好方法。按照每個人的因緣跟條件,沒有所謂的可不可惜、遺不遺憾,只在於自己懂或不懂。你讀《壇經》,聽懂就懂了,這一本不懂,別的經典也不見得能懂,不要顧此失彼。

  你只要願意真正探討自己的問題,思維自己的過失。每天這樣做,經過三年,你不是君子必然是賢人。曾子能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如果你願意思維下去,經過五到七年,你自然會開悟。其實這不困難,困難在於你沒有持續,你無法持續「靜坐當思己過」,或如六祖所言之「只見己過,不論人非。」這概念並不很深,你也不是不懂,只是你不願意,不肯面對自己的過失。你不肯面對自己的過失倒也罷了,還把它掩飾起來,不願意讓人家知道,甚至推卸責任,這樣傷人更深。掩飾自己的過失是己過,推卸責任叫害人。透過這種反思的方式,你漸漸會進入你的心了解自己。你不要去學你聽不懂的,比如參「誰在打坐?」或「誰在念佛?」或「我是誰?」或想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這很多人做不到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能持之以恆地自我檢測嗎?

 

閱讀 542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, 03 七月 2021 15:52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