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知識!心中眾生,
「善知識!心中眾生,」眾生即眾緣所生,你的心生那麼多心,接著你又透過修行來降伏其心。你創造了那麼多貪嗔癡、惡念,接著學佛法要把那些心擺平。只要那些心不起,就不需要擺平了,你不就度了嗎?你為什麼偏偏起那麼多心?你到底在想什麼?你到底要什麼?你到底想求什麼?其實你的潛意識就是有求,在這個社會上,你要求功名;來修行,你要求開悟;去寺院拜拜,你又要求消業障。有求必苦,所以你的心是不會靜下來的。
八萬四千法門,法門即方法。一種即那個心起來之後,你要用什麼方法來消除那個心;一種是那個心起來之後,你不用管它就好;一種就是你不要起那個心,就不需要方法,這才是最高明的。所以,你當靜靜思維,而不要一直學理論,學後趕快找一個修行的方法開始修,這樣修一般都是沒有效果的。你若真懂,其實修行是一種最自然的狀態,你不用打壓它、趕它、壓抑它。但你只要不懂,你的修行都是潛藏著壓抑,難怪你會不快樂。學佛的很多,很多人都在修行,但真正快樂的人沒有幾個,何況是開悟。那是因為你修得不夠自然,你刻意,就是對治,對治必然是生滅。你並非無為,無為即自然。不需要起什麼念,你內心的妄想不降自降,不伏自伏,因為它本身是幻,僅此而已。只要活在自己的佛性中,即六祖所言之:「無念即無二相,念即念念真如本性。」真如即佛性,即念念活在佛性中。
為什麼我們是眾生,而迦牟尼佛是佛?簡單地講,我們是眾生的心,釋迦牟尼佛的心就叫佛心。這兩個心本質一樣,都叫心,只是其作用不一樣。眾生生起的心是折磨自己和別人,而佛的心生起的是自覺覺他、自利利人。你為什麼要自我折磨呢?有很多的概念讓我們沒有辦法擺脫:其實,「我」等於自私,等於痛苦,等於束縛,等於監獄跟囚牢,「我」就是那根繩子。眾生心怎麼生起的?一切的痛苦、迷失、障礙都是從「我」的概念生起的,沒有比這個根源更大。
悟跟不悟就是看你懂不懂這個問題,就像你讀《壇經》讀到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很多人認為他懂,其實並不懂。學佛的人以佛性或心為出發點,沒有學佛的人談「我」、靈魂,哲學家談本體,其他宗教像道教談神,有的則談阿拉、主,名詞不同,但人類的潛在意識是一樣的,就是有「我」。如果你能把「我」破掉,你就是開悟的四果阿羅漢,雖然你還不是菩薩。
你只要把這個問題弄懂,你就開悟,其他的問題都是權巧方便,因為聽不懂才跟你談其他的,沒有比這個問題更重要的。誰創造事?你創造事;誰起煩惱?你起煩惱。如何不再煩惱?把你丟掉!這叫斬草除根,否則春風吹又生。你的問題解決不完,不是家庭的問題,就是事業的問題;不是孩子的問題,就是夫妻的問題;不是房地產被套牢,就是股票被套牢。要解決問題就是把你丟掉,禪宗就是要你看清這個問題,要悟也是悟這個問題。
「我」就是凡夫的概念,是一般人。深入探討的人則會分小我、大我。看起來很博愛、慈祥、付出很多的人,不見得是開悟之人,因為他的道德情操雖然很高,但還有「我的道德情操」的概念存在。像中國儒家思想,談到最高的境界,就是「大我」,只有莊子談「忘我」。忘我,並非沒有我,而是轉移了注意力,忘掉自己的存在,但還是我。思考「無我」,明白生命,一切的答案你就會懂。
聞後思惟:如何能夠無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