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有正見,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,各各自度。邪來正度,迷來悟度,愚來智度,惡來善度,如是度者,名為真度。
你們「既」然已經「有」了「正見,」當然就會產生智慧,即能「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,各各自度。」智慧是拿來用。怎麼用?即「打破」!我們只會打破玻璃或水缸。你不要石頭丟東西,不要用你的智慧打擊別人,或用你的能力擊垮別人。當我們談般若時,很多人認為那是空談、不切實際。你散步,有一片落葉飄下來落到你的肩膀,你都要察覺,都可以好好體悟。連那一葉落葉都有它的用,你這個人還沒有什麼作用,你不慚愧嗎?你不要認為去公司上班很無奈,因為要賺錢。你不是出世來做牛做馬或來賺幾萬塊的,人生不要這麼過。為什麼懂佛法才是真正世間富貴人?因為大家都沒有看到生命中的寶,你所看到的都是無奈,都是勞力,只是每個月領那幾萬塊,都是人性的醜陋和家庭的不和,難怪你窮困潦倒。
你是否可以用智慧來解決你的問題?你一定跟我講:「師父,我沒有開悟,所以沒有什麼智慧。」你所講的智慧是屬於真正的智慧,即開悟見性後從自性產生的般若智慧。但是,人生小小的問題不需要開悟的智慧才能解決,簡單的智慧即可,比如反省就是一種智慧,稍安勿躁也是一種智慧,懂得取捨,懂得答應或拒絕,這就是智慧。
有很多很簡單的概念:第一,不懂的不要做;第二,外行的不要做;第三,沒有把握的不要做;第四,沒有利潤的也不要做,此利潤指世間的財和法界的功德財。你到底要做什麼?舉個例子,誦一本經比較有利潤還是救一個人?救一個人。為什麼我一輩子要教書?因為利潤比較高,而舉辦法會,我算算沒有什麼利潤。我講得很真實。你讀《金剛經》,縱使不懂,你也誦過,為人家講一句四句偈,功德勝過恒河沙,你的算盤也不打一下!智慧要從你可以做的去培養,最直接了當的是:不要再傷害自己了。當你智慧越來越高,就越來越明白真理,亦越來越了解自己,而非讀很多佛經,萬一不了解自己也沒有用。
你應該:「邪」見「來」,用「正」見「度,」你要養成習慣,每天好好看半個或一個小時的經典。你已經承認自己沒有正見了,你為什麼不看呢?你有用心研讀,一定會看出東西,看出你的障礙、陷阱。所謂「行深般若波羅蜜」,行深即拿把鋤頭鋤下去,一直鋤、一直鋤就深了,越挖就越深。從哪裡挖?從心地挖。挖下去,心中的湧泉就流出來了。讀經典亦如此,不要說讀不懂,只是你偷懶、懈怠。就是因為不懂,所以要看到懂。什麼時候懂?我也不知道。但萬一都不懂怎麼辦?那我也肯定你,因為你確定有這樣做。一個人確實去做,到最後懂不懂是另外一回事,但你真的有做,就對得起自己的生命。最遺憾的是你不懂,也不願意去做,這不是叫做遺憾,而叫做糟蹋,糟蹋自己的生命。
「迷來悟度,」「迷」和「愚」不太一樣,「迷」指理體,即不明白真理、佛性。真理即真相,就是宇宙人生,宇宙是我們的環境,所謂依報,人生指的是你自己,就是正報。你要見性才能夠自度。
「愚來智度,」「愚」即事情,事項,即對事項的愚迷。明知道不可為而為就是愚,這要靠智慧來度。你對一些人說事情他不明白,說道理也聽不懂,所謂秀才遇到兵,有理說不清。怎麼辦?人生要懂得各種角色扮演,當秀才遇到兵,趕快變成兵;等兵又遇到秀才,趕快又恢復秀才。很簡單,變來變去,本來就是要變,智慧就是如此。有的人道理聽不懂,你要跟他講事。連事都聽不懂的人,道理一定聽不懂。如果道理跟事都聽不懂,就按照他的思惟模式,順水推舟,至少你還可以幫他看看問題出在哪裡。如果一定要講到他懂,就代表你自己不懂。像我跟學生講話,講幾句我就知道到底該不該再講。我已經不講了,就是因為再講你也沒有辦法懂,我再講下去就是我不懂。
「惡來善度,」惡的人不信因果,要度惡,就要用因果來度。不信因果,所以我們才會造惡;信因果,我們自然就會眾善奉行。
總而言之,「邪來正度」講的是不悟真理,迷來悟度是不知正見,愚來智度是不明事項,惡來善度是不信因果。「如是度者,名為真度。」
聞後思惟:你如何度自己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