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25 六月 2021 15:48

暢談六祖壇經(646)無明緣行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十二因緣以修行的角度來講:

  一、無明即不明白,即不了解自己。《壇經》的重點叫你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要你徹底了解自己。你最大的無明就是不知道你是佛,這叫根本無明。

  二、行:因為不了解自己,所以你很容易衝動地行,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,為誰辛苦為誰忙。你看到很多事情就生起衝動,只要念頭一起,你就跟著它跑。本來坐在家裡看《壇經》,只要念頭一起,想去士林吃肉丸,你就衝出去了。你看到一個東西很好吃,就很衝動。所以你會造業,行就是業。

  三、識:因為一時無明的衝動,你的認識、判斷就會出問題,而本來認識是要清清楚楚的。因此,你沒有想清楚時不應該決定事情,因為這時候你做的決定常常都是錯的,你會後悔。還沒有想清楚,就不如暫時先擱在一邊,不要決定,不要朋友約你投資就投資,約你加入什麼就加入什麼。這個判斷會影響到你身心的平衡。

  四、名色:名即心,色即身。修行人的身心是穩定、統一的,而一般人的則相當不平衡。假如你講話和肢體都很躁動,你就是很不平衡。

  五、六入:你的感官系統本來是很靈敏、清楚的,但由於內心很亂,你的感官系統會直接對號入座。「入」即讓外面的境界直接進來。你的六根就像六個門,你很容易讓外面六種境界從那六個門進來變六賊。

  六、觸:當你接觸到所有的境界時,一定是你的感官系統跟外面的境界碰到,因為你是用無明的心去看這個世界,你接觸的任何境界都是對你不好的,你怎麼看都是錯的。假如你小心眼,看事情也會小心眼;你比較強勢,你看這個世界批判性就比較強,就會瞧不起人;假如你內心比較恐懼,你看這個世界就比較害怕。你是什麼心,你看這個世界就是如此。你若無法一下子破除無明,就當先學習修行人的基本心態:即慈悲喜捨、四無量心,將你的心胸要打開。慈即看到所有的人,自然會生起要給別人快樂的心;悲即知道眾生的苦,若有能力,願意去拔除眾生的苦;喜即以歡喜的心讚歎一切的眾生。這個心很重要。一般人都是見不得別人好,都嫉妒,害怕別人勝過自己,害怕別人比自己優秀、漂亮、有學問、有聲望,所以想抹黑、誹謗別人;捨即放下。你雖然有這樣的心,也把這樣的心放下,而自然達到一種無心的狀態。假如你做不到,先放下你的貢高我慢。

  七、受:一接觸之後就有「受」,受即感受。你不能滿足你身心的感受。你身心的感受歸納起來就只有苦受、樂受和不苦不樂受:身體覺得舒服叫樂受,身體不舒服叫苦受,身體還好叫不苦不樂受;我的心情很好叫樂受,心情很差叫苦受,心情普通叫不苦不樂受。你隨時都活在這三種感受。假如你沒有注意,你看不到,你就不能感受你的身心是無常,就不知道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受,不知道你現在是什麼狀態。注意佛法稱為作意。學佛法、修行是要注意的,不注意,你就會愚癡。

  樂受即貪心,苦受即瞋心,不苦不樂受即痴。《法華經》講三界如火宅,三界即三毒,三毒即三受。三受產生三毒,三毒創造三界。你修行要出離三界,就是要突破這樣的感受。一直活在三受中,你的貪嗔癡就斷不了,就不斷生利息,而且利率很高。為什麼不能停留這種感受?因為世間是苦的,故佛曰:「諸受是苦。」所有的感受都是痛苦的。你痛苦的感受就叫苦苦:第一個苦字是你感覺到痛苦,第二個苦字即受本身就是苦。第二種為壞苦,因為你快樂的感受會消失,所以它也是苦的。第三種不苦不樂受的感受比不過無常,所以它叫行苦。這三種受其實就是三種苦。問題是,你的慣性會貪愛,即生起一個感受就會貪愛它。喜歡的感受是一種貪愛,不喜歡的感受是一種愛的反作用,即瞋。愛其實包含瞋。愛和瞋,你就會掉入取捨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有深入了解十二因緣嗎?

 

閱讀 781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, 04 七月 2021 12:29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