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25 六月 2021 16:05

暢談六祖壇經(647)因行緣識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六祖曰:「於一切法,不取不捨。」時時刻刻提起這樣的念頭就叫正念,即正確的念頭。這不外乎要跟真理、跟三法印相應。法印即相應。八正道中,正見和正念最重要。正見即了解道理,正念即時時刻刻會修行。《壇經》講的正念即無念,即沒有雜念、邪念,念念為正念。

  以三法印來說:無常,無論你生起什麼樣的感受,當下就是無常,念念無常,感受本身即無常;苦,任何的感受都是苦的;無我,根本沒有一個人在感受。三法印就是次第,你先懂無常和苦,先把它修起來,你就容易懂諸法無我。萬一你不會修,你就修念佛或觀呼吸。

  修任何法門,你都會有感受,會產生苦受、樂受和不苦不樂受。比如念佛: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……你就時好時壞,你感覺有時候很法喜,有時候不太法喜,有時候念得很順,有時候念得很不順,有時候越念越有勁,有時候越念越乏味。不管是什麼感受,你都不要管它。但是,你不能掉入陷阱:「修這個法門修下去,我很舒服。」這是不對的。而且,沒有一個法門是你每天修都很快樂的,因為無常,故每一個法門都是苦受、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循環。你完全不用理它,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,不要停留在任何感受。

  修觀呼吸亦如此,你開始觀呼吸時,你會覺得很粗糙,會喘,甚至呼吸會有聲音。你會覺得感覺不太舒服,這叫苦受。但你觀下去之後,你的呼吸會越來越細、越來越輕,到最後好像沒有呼吸,會有舒服的感覺,你的身心好像不想動,這就是樂受。停很久,你會在那邊發呆,那叫不苦不樂受。但你的潛意識會一直希望那個好的感覺回來。你是要喚個貪心回來嗎?不要喚它,讓它走。一直讓它走,你才能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
  修任何法門都離不開這三種感受,甚至你做家事或上班亦是如此。你反正就是活在這三種感覺,從動態的到靜態的,一直繞,讓你很苦。你想抓起喜歡的感受,會產生一種執取,那叫執著,就會想擁有它、抓著它不放。但當你去抓的那一剎那,你一定要付出你的行動、代價,那個叫「有」,有和行就是造業,這是有具體來講,就是你創造了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這三界,因為你掉入了三毒,故你的煩惱不斷「生」起、不斷消失,「老死」用生滅的角度看就好了,這就是十二因緣的修行。這三種感受都不執著,你就解脫了。

  我講的是修行的竅門,並非解釋人生的現象從何而來。你當從現象中理解到:一切都是因緣生。故曰:「無明緣行,因行緣識。」生成的結果叫緣生,若從頭開始講就叫緣起。「無明緣行」代表這個行是無明生的;「因行緣識」即這個識是行生的。這是針對一般緣起的角度,即針對理而講。緣起偏向於理,緣生偏向於事。你順觀就看到你人生的苦,逆觀就代表你知道你的人生是如此,你透過逆觀願意去解釋這個問題。順觀是一種理解,逆觀是一種修行。順觀和逆觀,你當常常觀,即常常思維、思考。在你還未進入修行時,你是可以思考的,即聞思,但當你進入修行則不用思考,即念佛就念佛,觀呼吸就觀呼吸。

  十二因緣,整個苦的來源歸納成緣起,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可以分開亦可以合起來。透過十二因緣,你分析的能力會比較強,會一直推,而不像四聖諦只有因果、因果。你也可以創造你的十二因緣。即,你對因緣、因緣的關係可以觀察得很細膩,它的流程就呈現出來了:「因為什麼生什麼,因為什麼生什麼……」你的觀察能力就會越來越強。

  「苦集」即現實的世界,而理想的世界是要透過修行的。你要清凈、解脫、自在,就要透過修行自己突破。但是,現實世界跟理想世界並非兩個世界,而是一個世界,現實世界即污泥,理想世界即蓮花,蓮花離不開污泥。六祖曰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」故你的內心世界不要產生排斥,否則又會生起苦受。

 

聞後思惟:如何用十二因緣來觀察身、心、世界?

 

閱讀 523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, 04 七月 2021 12:30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