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心皈依淨,一切塵勞愛欲境界,自性皆不染著,
「自心皈依淨,」你要自淨其意,讓自己內心清淨,這就叫平常心。「淨」即出家人。有很多人看不起出家人,認為有的出家人沒有修。問題是,出家人雖然沒有修,但是他有值得你尊敬之處。他敢出家,你敢嗎?再來,到底這個出家人有沒有修?我常常跟有些出家人開玩笑:「我們沒有修不要緊,我們坐下來不說話,人家就感覺我們很有修,說下去就破功了。」這雖然是開玩笑,但也是事實。當你看到一個出家人,光是看到他的外表就會影響到你,因為你見相著相。看到一個出家人,有人就會想:「奇怪,他為什麼會這個樣子?!」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要出家,也是看到一個出家人。他想:「這是什麼人?他為什麼要出家呢?原來是為了尋找真理,想要解決所有的痛苦,這種人就叫出家人。」所以釋迦牟尼佛自己才出家。
「一切塵勞愛欲境界」本身並沒有好與壞「,」是我們內心產生好與壞。愛的相對就是恨,愛的潛意識就是執取,相反地就是想捨棄,這叫染。不管是「我很喜歡這個」,還是「我很討厭這個」,離開清淨就叫染,即你已經執著了。
不取不捨,才能達到「自性皆不染著,」即淨而不染。學佛法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破執著,這也是你要思維下功夫之處。執著就是你的病,無論你學什麼法門,就是要破執著。有人問我怎麼修行,我每次回答的方式都不一樣,有時候說常見己過,有時候說觀照自己的心,有時候講我不會修行,有時候說隨緣。你若了知隨緣,必能破執著。我們都不隨緣,不是逃避、隨便,便是攀緣。同學問:「師父,打電話是攀緣還是隨緣?」該怎麼做就怎麼做,這叫隨緣;不該做而去做就是攀緣。而非:「我以前打電話都是攀緣,師父說要隨緣,所以現在家裡的電話都停掉了。」這叫傻!難怪沒有學佛的會笑我們。
執著即不會變化、不懂無常。既然會變化,又是無常的,豈有執著的道理?要練習不執著,你就應該隨緣生活。「我時時刻刻練習不執著,我不執著的狀態就叫隨緣。」否則你的隨緣是有問題的。你可以思維一個問題,比如:「我執著我的先生。」你的腦袋是怎麼想的?你怎麼觀你的先生?「先生以前英俊瀟灑,現在白髮蒼蒼、齒牙動搖。」你坐著:「我對你不執著了。」很多人打坐時各懷鬼胎,不知道在想什麼。有的人坐著,腦袋就幻想一個場景,好像自己拍電影、當導演,然後看它怎麼樣。你們真的不用笑,有很多人是這樣觀的。
觀察是二十四小時都可以觀的。無常是晚上還是白天呢?是隨時,就是每一秒。你捫心自問,你可以每一秒都觀無常嗎?不可以。你只是嘴巴上講講,你並沒有這麼做。既然每一秒都是無常,所以每一秒都是變化;既然每一秒都是變化,代表每一秒的因緣都不一樣;既然每一秒的因緣都不一樣,那我們如何面對每一秒不一樣的因緣呢?就只有一個答案—隨緣,隨著因緣條件改變而變化。你的腦袋何必有過去的經驗法則呢?何必抓著預設立場過人生呢?或掉入一種對未來的期待或猜測呢?你不覺得多此一舉嗎?明明跟你說每一秒鐘都在變,你卻這樣想,而且都設定好了。分析起來,你讀的佛法跟你的腦袋是完全抵觸的。
聞後思惟:你願意學習隨順無常變化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