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,世人總有。
我們的身體就跟房子一樣。身體不是我們皈依處,因為有一天我們也會生老病死;房子也不是皈依處,因為它有一天也會成住壞空。比如,你嫁人時要有所歸宿,但你的老公不是你的皈依處;回娘家,娘家也不是你的皈依處。人有一天會走,這個家有一天也會因緣和合產生變化。有的人一出社會去公司上班,覺得公司就是他這一輩子的皈依處,但當公司裁員或倒閉時,他會很痛苦。當你嫁人之後,終於找到你的歸宿了,但萬一有什麼意外,無論分手還是因為意外事件而家破人亡,你一定會很痛苦。古人曰:「夫在從夫,夫死從子。」但夫跟子都不是你的皈依處。我們潛意識都想要靠別人,但是你要靠誰?靠別人有保障嗎?你靠佛,自己不努力,佛也救不了你。真正的皈依處不會生住異滅、成住壞空、生老病死,不會變化。你要找一個不生不滅之處皈依,即你的自性。
我們探討問題,見深則深,見淺則淺。跟世間人講法、講現象就好,讓他去思考皈依處:家庭的皈依處在經營,你去公司上班的歸宿處是你的實力。明白這種概念,有一天你才不會怪罪別人,否則你會落空、痛苦,會覺得人生很無奈,因為你不了解人生。其實你並非沒有能力,而是你沒有好學向上。你讀佛經也不要掉入一個陷阱,你讀了十遍二十遍,習氣仍然不能改。但你不要推翻過去用過的功,而是應該察覺到:你受到的熏陶還不夠,你要不斷熏陶。我曾聽過淨空老法師說:「一個人剛讀佛經時可能做不到,但我不相信一個人讀了十年的佛經,對他沒有影響。」一定有影響,這叫熏陶。
你要皈依你的「自性」,因為「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,世人總有。」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希望,但是要靠自己去努力;每個人都會有成佛的機會,但要靠自己去精進。只「為自心迷,不見內性,外覓三身如來,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。」你的心不迷,就看得很清楚了。我們看別人下棋,在旁邊看的人,很容易看到別人下錯。他一下錯,你馬上就說:「你怎麼這樣走?」為什麼不下棋的反而看得清楚,下棋的卻看得不清楚?因為下棋的人不知不覺就執著那個境界,走錯了自己卻不知道,這叫當局者迷。看棋的人很輕鬆,所以整盤棋都看得很清楚。眾生的佛性真的是一樣的,我們不可以妄自菲薄。
再來,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?當你看佛經看不懂時,千萬不要心浮氣躁,不要一看不懂就馬上去看白話文,因為那也是古人的註解。你說不定把心靜下來,等一下再看就看懂了。我自己在讀佛經這種感受很深。如果我的心比較亂,看一段經文就會看不懂;而當我的心比較靜時,就比較容易意會。如果你能二六時中,時時刻刻保持安靜的心,你不就越來越清楚了,從而漸漸能夠看到了嗎?從日常生活中,你要察覺到真的是汝心自迷導致你不見自性。不見「自性」的人,以為他內在沒有,他往外尋找,這樣就錯得離譜。
你讀佛經,有時候佛法所講的好像跟你的日常生活搭不上,就代表經典是經典,你是你,你不會把經典變成你。你這樣讀經典難以受益,也不會法喜,且永遠見不到法。「三身佛」即你自己的自心、思想和言行。你有看到你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身口意和自心的展現嗎?這些都離不開你的自性。
聞後思惟:你找到你的皈依處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