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17 七月 2021 14:27

暢談六祖壇經(679)常觀虛空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諸法在自性中,如天常清,日月常明,為浮雲蓋覆,

  萬法從自性生,「諸法在自性中,如天常清,日月常明,」我們的心本來跟天一樣是沒有障礙的。你看過月亮嗎?這句話等於白問,只是問你看到月亮得到什麼答案,月亮不執著虛空,也不離開虛空,此即不取不捨。我們本來是這樣的人,只因我們的心「為浮雲蓋覆,」無明便現。

  自性是清淨的,一點障礙都沒有,為什麼會有浮雲呢?因為有那個因緣,故生起了浮雲。烏雲密布,我們說它是惡的;下雨後,天邊忽然出現一道彩虹,我們說它是善的。你們喜歡看烏雲還是彩虹?烏雲就如我們生起惡念,彩虹就如生起善念。當烏雲生起時,「上明下暗,」佛性不因為你烏雲密布就沒有,它仍然在,只是你沒有辦法見到,你看到的就是烏雲密布。你當這樣常常看你的心:第一,你的心就像虛空,但很可惜,虛空中卻有很多的浮雲。你看到了浮雲,卻不見空。你抬起頭來看天上的虛空,其實你常常在看雲,而非看虛空。那雲是虛空嗎?同理,叫你看自己的心,不是叫你看你心中的烏雲,而是叫你看虛空的本質、全貌。

  虛空沒有煩惱,你為什麼會有煩惱?你的虛空去哪裡了?比如,你去阿里山,你的目的只是看那棵神木或看日出而已嗎?你沒有看到遊客嗎?你不是去阿里山看遊客,但你不覺得遊客也是風景嗎?你平常去玩,你的心都是如此。我們當然是看全部。你買一張票只看一棵樹,只看夕陽那顆鹹鴨蛋。我們看外面的世界都不會看全部,難怪你看不到你心的全部,看不到你心的虛空。你只看到你心的浮雲,烏雲密布,飄來飄去,煩得要死,從你出生就開始煩,到你死亡還在煩,你就是看不到虛空。

  天空有一堆麻雀飛來飛去,麻雀飛走了,天空忽然出現一隻大鵬。麻雀代表小家子氣,自私自利。你的格局、心量為什麼這麼小?你為什麼不願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?像大鵬鳥一般。畫畫也能開悟,這張圖畫,白紙就是你的心,你的本來面目,這張白紙隨便你畫,我們心的世界就是這樣子。你心中這張紙畫的是什麼?同樣一張圖畫紙,怎麼畫出來是這樣?同樣的自性,為什麼生起來的概念居然不一樣?紅豆杉很貴,你不會拿它去起火,你會隨便拿一些樹枝或三夾板,否則你不是糟蹋了紅豆杉嗎?那你為什麼要糟蹋你的佛性?為什麼把紅豆杉當成三夾板呢?

  天上有一隻老鷹在飛,當老鷹飛走了,老鷹去哪裡了?我們常常看到天空有一些小鳥飛來飛去,小鳥飛走了,小鳥呢?老鷹雖然飛走了,但是我的心沒有飛走,這樣就能徹悟。不是老鷹走了,我的心也走了。「你死了,我的心也死了。」不用這樣。你一天到晚看現象,被現象騙得團團轉。虛空當中的浮雲,虛空裡的飛鳥,不管它們怎麼變,虛空就是虛空,它如如不動,沒有飛走。你們為什麼會隨著現象來來去去?比如,現在如果有個同學在走動,你們的心就會隨著他走動。

  教各位看自己的心,不是教你看自己心中的心事、掛礙而已,剛開始可以這樣看,是告訴你,你心中一直有這些事情干擾你。以漸修的方式,就是要你一件一件去除;以頓悟的方式,那些念頭根本無礙你內在的虛空,而且它根本就是虛妄不實的,你不用對它產生任何的對治措施。如果你認為你有煩惱,你就要斷煩惱;如果我不認為我有煩惱,我就不需要斷。你認為有菩提,所以你才著相求菩提;我認為菩提本自性,那我又何必去求菩提呢?以唯識的角度,它一直在描述我們內在的心、心事,它把一些事項的東西談得很清楚。但是,領悟不了虛空、佛性的人,就只能針對這些問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,一項一項地修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看浮雲的時候能看到虛空嗎?

閱讀 559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