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23 七月 2021 17:43

暢談六祖壇經(695)習慣自然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 

  沒有進入心法的人,一定在事情中計較,要求一個公平。一切人,大概皆苦於此。現象界談不了公不公平。你寬恕他,公不公平?從心地上,你若不寬恕,受苦的反而是你,你會損失得更多。

  你們要練習,發生一件事,不要掉入過去的經驗法則,否則你會生氣。以凈土法門,當你察覺到生氣時,你可以念佛。但你的理不通透,每次氣起來就念佛,磨練一段時間,你會發覺到這樣修很累。有些方法,你認為是對的,你可以去嘗試。但你做之時不得力、遇到瓶頸,你要探討:這樣做對嗎?法本身沒有問題,有問題的是你,是你對道理不透徹。你翻來覆去不是辦法。在往生的那一剎那,是念佛,還是不念?其實,你不知道你會生起念佛的念還是貪瞋癡,你這樣是在押寶。縱使你壓對了,你平常在做什麼?

  你符合信願行嗎?不是比較法門之高下好壞,而是你在行你的法門時要修正。有如投籃球,任何角度都要投,投不進去就修正,就是不斷地投而已。修行亦如此,要不斷練習,直到最後變成一種自然的習慣。當你自然習慣了,你就契入了。關鍵在於,你若還有分別心,你要常保平靜是很困難的。你應該先知道這種理論,然後回家自己試。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,你馬上會看到相對的,用你的理解,把相對的化為不二。

  你先不要練習平靜,而是要馬上看到你的分別心。比如,你以為:「你應該聽我的話,結果你不聽我的話。」聽話就是不聽話,不聽話就是聽話,自己去化解。你跟同事在一起,你覺得他佔你的便宜,處處都要爭取。你如何領悟到吃虧即佔便宜、佔便宜即吃虧呢?不是用數學公式,而是你生活中遇到的事,你馬上去化解。若是身體不舒服,要悟到生病即不生病,不生病即生病。

  其實所有不二的概念都離不開「煩惱即菩提。」你失去平靜就是代表你起了煩惱。你如何在煩惱中看到菩提,不論發生何事,一即一切。生就是死,死就是生;既不執著生,也不執著死。生哪裡來?死何處去?此為戲論。鑽木起火,火燒起來就像我們投胎來娑婆世界。當火熄滅之後,火去哪裡?火難道去極樂世界了嗎?不生不滅,它沒有去哪裡。你們還想去哪裡?你們怕六道輪迴,想去極樂世界。我就是快快樂樂的活,快快樂樂的死,後面的東西不用交待。我是一片雲,天空是我家。

  我上課跟你講清楚,又故意把你打亂,我就是要看你是否真懂。譬如,有的祖師大德要往生時,會清楚地說他要往生極樂世界。像虛雲老和尚,他當然去兜率天。有的禪師說他會下地獄,他就一定會下地獄;有的禪師說他會投胎到隔壁村當水牛,那也是一定。有的明心見性的祖師大德不會告訴你去哪裡,比如六祖大師。

  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就要清楚:「我要往生極樂世界。」要明心見性的人,則可以不用問去哪裡。講往生極樂世界,就是內在沒有把握,萬一不能成就,他怕自己墮落,故要往生極樂世界。這就是每個人的方向不同。三減三就等於零,而非三減三有什麼點點點。在世尊的時代,有外道問世尊:「佛,你涅槃之後要去哪裡?」佛默而不答。等你涅槃、解脫了之後,你就知道了,別用你的大腦去猜、想。「他不去哪裡,那不就蒸發了嗎?」這是腦袋。

  這把火可以繼續燒。以燈傳燈,我這把火燒完,再引另一把火。前燈和後燈不一樣,但其本質也沒有離開,故禪宗有《傳燈錄》,一代傳一代。火不熄滅,即是發願。還有一種,就是這把火止息了,但後面的境界你不能亂猜:「這樣是不是阿羅漢?是不是焦芽敗種?」你可以肯定跟別人講去哪裡,亦可以不講,只要你解脫就好。你自己選,當你領悟到了,只有你自己知道而已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能夠堅持不斷地練習下去嗎?

閱讀 524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