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除迷妄,內外明徹
頓悟之人,一聞法,當下即見性大悟,但是一般人,聞真正法,還要經過思,修,你必須,自己去除自己的迷惑,妄想,執著,因為沒有人幫的了你,就像你們每次來上課,都聽得清清楚楚,在聽課的當下,有如開悟者。但一離開,就開始烏雲遮日,颱風來了。
你要突破意識、分別,回歸你內在的平等,你剛開始做不到,所以一定要練習,當下看到你起分別了。接著知道,在分別之中如何去化解。先把這個道理弄懂,下次發生同樣的事情,你很快心就能平靜,甚至不再被類似的事情所影響。比如,別人對你不禮貌,或給你臉色看,你不被影響。學習之道,沒有快捷方式,唯有不斷練習,故孔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。」你學了之後沒有不斷練習,你怎麼會呢?
於內即你自己,於外即這個世界,你若能清清楚楚,了然於心,你就是一個,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之人,你就悟道了,「老子曰:「知人者智。」知道別人的人,必然知道他自己,能明白自己,看別人不就清清楚楚,「自知者明」之「明」與「知人者智」之「智」我們常講「明智之舉」。
內心明白,對外面的世界,你也能明白地解讀;內心不明白,你就會被一切境界影響,你不明白身、心、世界是一場幻。譬如,有一隻猴子被關在一間有六個門或六個窗的房子裡。六個門即六根,房間即身體,那隻猴子就是你的心。請問,如何降伏那隻猴子?你是要把它關起來,還是把門打開讓它走?如果它走出去,就天下大亂了。當然有的人會把它綁起來,但問題是,這樣也降伏不了它,這叫伏煩惱。你伏住那個煩惱,但那個煩惱還是蠢蠢欲動。只要有因緣、機會,它就會掙脫。用戒定慧的鑰匙把它鎖起來嗎?如果你認為有猴子,你就要傷腦筋,你想到任何方式想到頭破也沒有辦法。同理可證,你本來就沒有煩惱,你根本也不需要問我:「師父,如何降伏它?」本來就沒有猴子,事實上就沒有。我不是要布下陷阱讓猴子跳下去。沒有猴子,我幹嗎布下陷阱呢?你的概念認為你的內在有一隻猴子,所以你才苦。你認為有,我才要替你解決。你若認為沒有,我根本不需要出手。頓悟最快的方式就是如此。
我問一個學生:「你過得好不好?」他答曰:「師父,我過得很好。」我說:「噢,這樣就好了。」接著他又問我:「師父,應該怎麼修行?」我說:「啊?我問你過得好嗎,你說過得好,你怎麼又問我怎麼修行?」那就代表他過得不好。修行是要讓你過得很好,你既然過得很好了,幹嗎要提什麼修行?但是我們滿嘴在修行的人都是過得不好的人。你覺得你很苦、很煩惱,所以你才到處去學很多東西。結果那個同學問我:「師父,一個人無憂無慮之後呢?」我說:「無憂無慮還有之後?無憂無慮就是佛祖。」如果你無憂無慮,有人跟你講:「這樣還沒有究竟,這樣是阿羅漢。」另外一個人說:「不對,不對,這樣是菩薩。」他們開始來判斷到底是什麼境界,那他們就很可笑。
聞後思惟:如何自知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