於自性中萬法皆現。見性之人,亦復如是,此名清淨法身佛
善知識,自心皈依自性,是皈依真佛。
你無憂無慮,縱使人家說你只是阿羅漢而已,也沒有關係,隨他說。就好比有一天,釋迦牟尼佛打電話給孔子、老子和耶穌,他們四個人一起泡茶。我們這些人就開始探討這四個人的程度誰比較高。人家在泡茶,我們的評論他們是什麼境界幹什麼呢?我們學東西學到最後,完全在學習比較,但我們自己卻什麼都不是。當我們評論別人,談論誰對,人家都解脫了,我們還是煩惱的眾生,這樣有用嗎?
好就好,就保持這樣的過日子。心只要平靜,就保持平靜的過日子。如果你覺得很好命,你就一直這樣好命地活著,以後也一定會很好死。死到哪裡去不用管,一定會死得很好的,後面的東西不用想那麼多。你現在是個什麼樣的人,以後就必然是怎麼樣。因緣果報絲毫不爽,誰都騙不了誰。你要確定。
以禪宗的角度,它先叫你肯定自己。當你能肯定自己之時,你才能超越自己。你們學佛,一開始要破我執當然是對的。破我執的相反,就是肯定自己。自心是佛,就是最佳的肯定。唯有最佳的肯定,你才真正具備信心。一個肯定自己的人,也相對地會肯定所有的人:「我確定我是佛。同理可證,我也確定所有眾生都是佛。」你、我的對立打破,他自然就能契入諸法無我,自然就無心是道,他就不會有過去心、現在心和未來心。很多人學佛一開始就學習不執著,但他怎麼做都是執著。他沒有信心,是個怯懦的眾生。你要抓住關鍵:先肯定自我,你才能消融自我,最後你才能打成一片,即契入一真法界。
當一個人能內外明徹,於自性中,便能萬法皆現,何以故,第一,自性就是空性,而非「我」。空性就是帶著所有的因緣而起,故一切待緣起,故「萬法皆現」。第二,恢復自性就像鏡子,它看到萬事、萬相,都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物來則應,物去不留。見性之人,亦復如是,此名清淨法身佛,六祖教你,自性本來是清淨的,只要你沒有障礙就可以見性,「若是你不懂,要請教善知識,聞正法,自然就能見性。接下來的這一段,你可以歸納到三歸依,我讀壇經,總覺得這一段,應該編在三歸依的後面,善知識,自心歸依自性,即是歸依自性之真佛,自心之用,自性歸體, 此即是壇經所言之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,請用你的心,回歸你的本性,請不要讓你的心,向外攀緣,叫你回歸,先保持平靜, 有一些名詞,名相、其實都是一種假借,比如,叫你遇到任何境界,你就回歸,其實這叫用心,因為自性對你而言,太抽象,所以只能用平靜來引導你.
聞後思惟:你能夠肯定自己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