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皈依者,除卻自性中不善心,嫉妒心,驕慢心,吾我心,狂妄心,輕人心,慢人心,邪見心,貢高心,常須下心,普行恭敬,即是見性通達,更無滯礙,是自歸依
自皈依者,除卻自性中不善心,嫉妒心,驕慢心,吾我心,狂妄心,輕人心,慢人心,邪見心,貢高心,此即淨意,清淨你的意念,徹底改過遷善,此為六祖大師,傳授歸依的方法,讓你把惡的身口意,變為善的,常須下心,你當謙卑,這樣你才能普行恭敬,即是之前六祖所言,內調心性,外敬他人,假設你能夠這樣做,就能改過遷善,日久行深,自然就見性了.
六祖大師雖然是頓悟,但並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夠頓悟,按照這樣的做,縱使現在頓悟不了,以後也有可能見性,有時候頓悟不離漸修,理可頓悟,事當漸修,你們也不要太過著急。即是見性通達,更無滯礙,見性之後,一切障礙就沒有了,是自歸依,遷善,六祖講這一段,講的相當清楚,他不談玄說妙,也沒有抽象的概念,你都看的懂,問題是你的內在不是這樣的人,就是你的心有種種的不善,你才不能明心見性,你只要把那些不善的概念去除,你當下就是見性.你當下的內心就是自由自在,完全沒有障礙,這一段不須要你參禪打坐,就是叫你去除內心的障礙.
前面有一品叫懺悔品,它就是懺悔,但是,你知道如何懺悔了嗎?我雖然已經詳細的談過,但是我要更詳細的談你怎麼懺悔?想到都是你的錯,既然如此,你還有沒有怨和恨,如果你還有,你就是前面講話矛盾,有怨和恨就代表別人錯,你因此而怪罪別人,佛法並不那麼困難,心中有怨恨,這種人不會開悟,不會快樂,不會成功,也不會往生極樂世界,心情也不會平靜,你心中有怨恨,你要修不二法門,根本就了不可得,先消除怨恨,你才容易契入不二法門,這就是壇經,雖為頓悟法門,卻要講懺悔品之原因.
《壇經》曰:「心平何勞持戒,行直何用修禪。」此為綱領,明白了就叫頓悟。「恩則孝養父母,」不孝的人怎麼會開悟呢?「義則上下相憐。」沒有仁義的人怎麼會開悟?「讓則尊卑和睦,」要和別人爭的人怎麼會開悟?「忍者眾惡無喧。」不懂得退讓的人怎麼會開悟?前二句是綱領,後四句是做人做事的道理,並不很深。
如果你事項沒有做對,你根本沒有能力平靜,這叫該做的要去做。同學問我:「何謂隨緣?何謂隨波逐流?」我說:「所謂隨緣,就是去做該做的事情;所謂隨波逐流,就是去做不該做的事情。」六祖講得很清楚,該做的事情,你假如沒有做,你要開悟、往生極樂世界,你是騙鬼,是癡人說夢話,自己騙自己。難道阿彌陀佛那麼好騙嗎?
「改過必生智慧,護短心內非賢。」你沒有改過,你就是愚癡;你改過之後,智慧就生起來了。你不要再掩飾你自己的缺失,你不要再掩飾你的不善心,你掩蓋你的內在,你沒有辦法開悟,它只是會讓你的內心一直不安下去,你在那邊打坐有什麼意義呢?
聞後思惟:你的心徹底向善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