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心經)告訴你答案: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」此即真相,懂就懂了。你若還有這樣的心,就是不懂,就要從這些心開始講。
何謂隨煩惱?隨是從根本煩惱而來產生的,如「跟隨」一詞之義。六個根本煩惱我們常有談及,故今天我們重點在於那二十個隨煩惱。
第一個,忿。忿和恨聽起來似乎一樣,其實並不相同。忿和恨都是從貪瞋癡的瞋而來的。憤怒即所謂的生氣。我們平常看一個人有沒有修養,就看他是否常常生氣,脾氣怎麼樣。學佛這麼久了,你是否較少生氣了呢?你多久、幾個週期氣一次?如果很久才氣一次,就代表你真的進步了。你有沒有修,自己看一下就知道,不必談什麼道理。
只要不合你意,你就會生氣,因為天下「我」最大,故:「一定要聽我的,我要君臨天下。」人類有夠無知的,因為全世界大約有七十億人口,你找不到與你一樣的人。你找不到兩個因緣條件、背景、思想、動作相同的人,縱使是雙胞胎亦有所不同。
所謂因材施教,就是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,故每個人的想法、做法、說法都不同。那你在氣什麼?為什麼別人要跟你一樣呢?合你意,就是按照你的想法、模式來做。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,從學佛的角度,可謂幼稚園,可是大家為何還為此爭執不休呢?就像有同學告訴我:「師父,我的孩子很難教。」我就問他:「你要教他跟你一樣嗎?跟你一樣好嗎?和你這麼不快樂,好嗎?」不要教別人,教自己;不要管別人,管自己;不要看別人,看自己。六祖曰:「色類自有道,各不相妨惱。」就是告訴你每個人都不一樣。那你就不要再生氣了。你希望別人合你意,就是要他跟你一樣,但沒有人會跟你一樣。
怎麼修才不會生氣?明白每個人都不一樣,你就不會生氣了。這叫領悟。不這麼領悟,而去學習不生氣,你會很痛苦。很多學佛的人不領悟,就想要修行:「生氣就念阿彌陀佛或持咒。」念久會鬱傷。不生氣就是修行。改天,別人很氣,你不氣。當別人問你,你就告訴他:「每個人就是不一樣,有什麼好氣的?」他一定不會馬上領悟,而會跟你說:「我做不到。」
你不去領悟,卻馬上斷定自己是怎麼樣的人,自己做不到。不是你做不到,我也不需要你做什麼,我只是希望你懂了就好。你睡覺時,你先生在旁邊打呼,你不要生氣,因為他的身體狀況跟你不一樣。下課之後,走在路上,遇到天上掉下來的禮物:鳥糞,不要生氣,因為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。
第二,恨,即是怨恨。憤怒是表現出來的,而怨恨不見得表現出來、講出來,可能放在心裡。從事項來講,恨比較傷人,因為放在心中。當你放不下來時,你應當勇敢跟對方溝通。我們內心世界很懦弱,不敢跟別人溝通。你不要以為罵人很簡單,罵人也需要勇氣。比如,你覺得某個人令你討厭,你也不敢上前跟他說:「我很討厭你。」因為你認為:「我在修行,雖然我很討厭你,我也不想說。」有事放在內在,你會壓抑,會更加難過。你應該勇於面對,誠心誠意與對方溝通。比如:「你做某些事情,對我產生障礙了。」或:「你講了什麼話,已經傷害到我了。」有時候你不講,別人不知道那對你是一種傷害。這是要學習的。
很多人不會講話,明明要鼓勵別人,但對方聽起來,都是你在教訓他,因此起了反效果。教訓別人與關懷別人的講法,內容可以一樣,但態度、口吻不太一樣。你關心你的孩子,但你教訓他的感覺要拿掉,你要自己去領悟。
聞後思惟:你是否常常生氣或心有怨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