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三, 04 八月 2021 14:59

暢談六祖壇經(714)一網打盡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第十四與第十五,就是懈怠和放逸。懈怠與放逸不太一樣。懈怠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懶惰。懈怠就是一個人沒有辦法改過,沒有辦法斷惡,沒有力量想要去改過,也沒有力量想要改變他自己。而放逸,即是散漫。有些人覺得,懈怠並沒有什麼大罪過。但是,你們不要小看懈怠,因為懈怠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。青蛙是怎麼死的呢?青蛙就是在溫水當中,慢慢被煮熟的。這就是懈怠,剛開始覺得好像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。放逸就是一個人的自主能力不夠,讓自己的身心都不能夠安住。懈怠比較偏向於身,散漫比較偏向於心。你沒有加以觀察,有時候你沒有辦法察覺你是什麼狀況。有的人雖然很認真,但是他是放逸,也就是他會做事情,但是他的心的自動能力又是很差的。

  第十六,昏沉。還有一種狀態,就是掉舉。昏沉,我若是在打坐,指的就是你在打瞌睡。但是當你沒有在打坐的時候,就是你這個人處於一種迷糊的狀態。而掉舉,指的就是心沒有辦法靜下來。有一些人的心靜不下來,但是他們很喜歡講話。你們去參禪,禪堂常常要你們禁語,而你們不習慣,你們會講話,你們想講話,因為你們的心不定。

  第十八,失念。這就是你失去了正念了。你們在聽課時,好像都很有正念,但是你們一下課就失念了。所以,你們上課時看起來像佛祖,下課就不用講了。

  第十九,不正知,即是邪知,也就是你的想法偏差了。當一個境界生起了,你對那個境界解讀錯誤,這就是邪知。這當然更難,需要有修行的功夫。

  第二十,散亂。你們在打坐的時候,常常很散亂。散亂即不專心。你的心沒有辦法專心在你的法門,比如你沒有辦法專心於念佛、觀呼吸或參禪之中。我以上所講的,你們應該怎麼用呢?我講過,你應該靜靜地去觀察你自己,也就是你應該去瞭解你自己。那麼,你要透過什麼方式來瞭解你呢?你們先把貪嗔癡慢疑擺一邊,請你先清楚地看到你內在這二十個障礙,清楚地看到你自己的內在究竟有哪一些障礙。先看到,然後你再學習去除。就像我叫你擦黑板,你一定要先看到字,否則你不知道要從哪裡擦。

  如果你說:「師父,這樣要修到什麼時候?」你內在有障礙,就代表你不慈悲,所以你應該去思維:「我為什麼對別人不慈悲?」找到答案,從今對別人慈悲。「我為什麼對自己不慈悲?」找到答案,從今對自己慈悲。這也是一個方法,就是一網打盡。「我心中慈悲了,這些東西自然就消失。我心中慈悲沒有生之前,這些東西都會障礙我,它如影隨形地在我的內心世界。我內心世界遇到境界時,就會生起這些概念。」



聞後思惟:你願意徹底去除你內在的障礙嗎?

閱讀 520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