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部分的人想改變別人,但不僅不能使對方得到利益,反而造成彼此困擾。譬如,我孝順父母,我父母會歡喜,這就是我在利益父母。但是,我並不想改變他們。其實你父母要不要跟你一樣來學佛,或皈依三寶,要先問你自己有沒有做到孝順。如果你做到了,不用你改變他,他自然就看著你,他就想要來跟你學。就像你很喜歡一個人,那個人在做什麼,做久了,你就想跟他學或模仿他,這是相當自然的。同理,我只要真心對我的孩子慈愛,但是我不想改變他;我只和我的兄弟姐妹和睦相處,但我不想改變他們。因為我沒有這樣的動機,他反而會變。
人就是這麼奇妙。他不是傻瓜,因為人是感覺的動物,很敏感,你想稍微一點改變他,他馬上內心就察覺,他馬上就反彈,馬上就產生了防衛。所以,你負責孝順父母,不想改變他;對子女慈愛,不想改變他;友愛自己的兄弟姐妹,不想改變他;尊重身邊一切的人,也不想改變他們。最困難的在於:「我想改變你。但是你這麼倔強,我就想盡辦法改變你。」然後對方就想盡辦法不想讓你改變。苦就苦在這裡。就好像你負責來聽課,我負責講課,我也不想改變你。會變,你自然就在變。
我只想告訴你,其實並不那麼困難,只是幾個概念和自尊心的問題。自尊心就是你永遠的障礙,你當早一點把自尊心拿掉。你的自尊心一毛錢也不值,還會帶給你一生的災難。利益別人,你根本毫無損失,你為什麼不做?利益別人,就是一種快樂的心態。真心關心別人,不需要有多大的能力。真正需要有很多能力,就是看到一個殺人犯,馬上把他變成聖人,或看到一個流氓,馬上把他變成一個教授,你當然沒有那個能力,我並沒有叫你如此。我只是告訴你:「你要善待那個流氓,你要善待那個教授,你要善待那個殺人犯,你要善待那個聖人。」
你的心可以很簡單:「我面對任何人,就只有一種心態。」這樣反而很單純,不會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,見招拆招,還以為自己很聰明,其實並不快樂。真心利益別人跟能力沒有關係,因為這是心態,不是實力。心態可以頓悟,所謂理可頓悟,即是在最短的時間就可以。你的能力就叫漸修,你要透過很多時間來培養各種能力,你現在沒有辦法。
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因緣的。很多學佛的人並不相信佛法,他甚至連因緣都不相信。所有的經典,前面都有「如是我聞」四個字,後面都有「信受奉行」四個字。「如是我聞」即:「我親自聽到。」你聽到法,但是你有「信受奉行」嗎?你不信,我會勸你去聽你相信的。比如,你不相信佛教,你相信基督教,我會鼓勵你趕快去聽基督教,因為我不做業績。你既然不相信,你就不應該浪費你的時間和生命。「信」即我相信,相信我聽到的道理。你若「信」,「受」即:「你願意接受嗎?」你會說:「師父,我相信你講的話是正確的,但是我不相信自己,也不相信別人。」比如,我說一切都不離開因緣,你相信了,你不就要接受因緣嗎?你一接受,隨緣盡份,或隨緣應對,或隨緣處世才能成立。
很多人聽了道理之後,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沒有用,因為他不知道如何馬上練習。日常生活修行不是刻意怎麼修,而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修行。今天在刷牙,突然牙齒痛,難道是偶然的事情嗎?連這都必有因緣。你家有蟑螂,難道蟑螂是地上湧出來的禮物嗎?都是有因緣。你面對任何事情,靜下來好好思維,你就不會有情緒。訓練久了,其實你對佛法的法義會越來越深刻:「就是如此。」
聞後思惟:你是用什麼心來對待別人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