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在當下:你當下在聽課,你能否一心一意聽我講課?你若一心一意,你當下煩惱會不會比較少?你聽完課,回去後,要準備晚餐,是準備晚餐比較認真,還是聽課?你都很認真?那麼,跟你先生吵架的時候認不認真?你說不認真,那你說錯了,我就是要你很認真跟他吵架。做完晚餐之後,接著做晚課,做晚課認不認真?晚上睡覺,睡覺認不認真?
你這件事情做完,做下一件事情,接著再做下件事情……哪一件事情不認真?這就是活在當下的意思。但是,我們並非如此。我們縱使認真地做一件事,也是針對某些喜歡的事,其它都是散漫地亂做。這樣怎麼修行?一般人都是這種狀態:比如,今天是禮拜天,他早上幾點要起來,他也不管。他可能偷懶一下,或等鬧鐘響了之後,不情不願地爬起來;起來之後不情不願地去上廁所;之後不情不願地刷牙;刷完牙吃早點,不知道是吃早點還是吃報紙;吃完之後,出去散步,就像稻草人一樣,不知道是怎麼走的;走著走著在公園裡坐下去,坐著發呆,胡思亂想:「今天沒有精進,要不回去誦《金剛經》好了。」走回家,把《金剛經》抓起來,不知道在想什麼,不知不覺就念完了。
其實你都是這種狀態。你沒有辦法把握住你現在在做什麼,你沒有活在你現在在做什麼,你永遠在胡思亂想。這就是你習慣了,習慣胡思亂想,但是你不知道:「我現在在做這件事情,我如何專心一意做這件事情。」你已經失去這個能力了,因為你的內心全部是散亂的。
做一個更實際的譬喻:比如,你在喝茶,假如你喝一個小時,那一個小時你能享受喝茶嗎?其實不簡單;又比如,你在散步,那一個小時你能享受散步,其實也不簡單。我們有一個同學,他已經退休了。他也想精進。他整天用功七八個小時,但是他內在還是不穩定。我說:「我看你這樣修行會苦。」他說:「對,師父,我這樣很苦,我苦到連電視都不敢看。」我說:「可以看電視啊。」他說:「師父,我很喜歡看,之前有王建民,現在有林書豪。林書豪受傷之後還有陳偉殷。有時候還很喜歡看曾雅尼。」我說:「可以看。如果可以看,你會不會比較快樂?」他說會。我說:「那你為什麼不看?」他說:「看了之後,我會覺得自己懈怠。」很苦。
我想欣賞一場球賽,我就準時把電視打開。你放心、大膽、輕鬆、愉悅,泡杯茶或咖啡,專心欣賞,你也會入定。內心活在當下就叫修行人。而你卻不是,比賽時間到了,抓一本《壇經》念,一邊念一邊想。想要看,又認為是懈怠而不敢看。專心看一場球賽,你會墮下獄嗎?那是罪過、造業嗎?那我散步算不算懈怠?我既沒有誦經,也沒有盤腿。既然散步不算懈怠,為何不能欣賞一場球賽?
有否修行,在於你會不會修。即:你現在要做早課,專心一意地做,念頭不要跟到一會兒要做什麼。就是這個念頭害死你,你在做一件事,馬上想到一會兒要做什麼。你誦經好好誦,誦完跟別人聊天好好聊。你是否能聊一些增進智慧的話?一般人都不是聊天,而是造口業。會聊天,當下就是法會。假如你聊的是利益別人,當下就有護法,只是你看不到而已。只要有人在說法、為人開示的地方就有護法,而非只有上課才有。
活在當下,即在日常生活中,你做每一件事情,只要是正當的,你就認真去做。當你專心到只有這件事情之時,你會有定的感覺,故佛法曰: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即是此意。同理,你在睡覺時,你有否看清楚你的內心世界是不太願意睡的?有時候你躺著睡覺,內心是有欲望。你不是在睡覺,而是開始在想。常常有人跟我說:「師父,我睡不著,一直想。」你的潛意識有一股欲望,這股欲望還不想睡,你就一直想。所以,大部分人睡眠品質很不好,他睡覺時並沒有準備要放下。既然要睡覺了,你為什麼不要內心把它放下好好睡呢?
聞後思惟:如何專注於當下所做的事情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