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別若不會影響你內心的清凈,那就是智慧。比如,你知道身邊的那個人是你的太太。看到你的太太,你的心很平靜就好了;只要看到她就一把火,這樣就不好。哪有說,你看到她,卻不知道她是誰的?這就是軟體設計出錯了。你對你太太比較好,對我比較不好,這樣對嗎?這是正確的人生觀嗎?這還是不太對。因為我過去也曾是你太太,你都不知道;不然,你也不知道你娶過幾個太太,是你眼睛睜不開。
「我的孩子是我的孩子。」那叫凡夫。「天下的孩子都像我的孩子。」這叫超越。再來,「我的孩子才是我的孩子。」當你失去他時候,你會很痛苦。你說:「我對我太太最愛不對嗎?」她就一定會讓你最痛苦。不是說對你太太好十分,對我好九分,對他好八分、七分、六分。人真是很難,看到一個人,就開始輸入:「我要對你好幾分?」
對所有的人都好一百分,這樣不是很輕鬆嗎?我們本來就當善待所有的人。善待所有人,知道他是誰,善待的方式當然都不一樣。是我們的心態、胸懷沒有打開。就像南投班很多同學都在專攻《法華經》。我說:「並非你會解釋經文、懂它是什麼涵義,你就以為你懂經文。你這樣解釋是錯的。同理,《壇經》你完全會講,也講得很好,但你的內在沒有改變,也不快樂,你懂什麼《壇經》?《法華經》就是佛的本懷。你看了之後,不是要一直解釋給我聽,而是你的內心世界一直改變,這就叫寶,叫依教奉行,叫受持《法華經》。」我們懂,我們的世界該改變了,我們五濁惡世的穢土漸漸轉變成莊嚴的凈土,我已經漸漸看到了,這樣學才有意義。而非:「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去?」學佛,學看不到的,那是你不懂。你要馬上可以受益,這是可以證明的。如果你死後才能證明,你學習的信心也是有問題的,因為你無法現在去體會、去證明它。
《壇經》並沒有談得很抽象,而是談得很實際。它勸你去除「不善心」、「不善行」和「不善口」,即身口意。修行離不開身口意,身口意有貪嗔癡,你應該去除你心中的貪嗔癡。假如你不從身口意下手,貪嗔癡根本去除不了。學佛那麼久,你只會講名詞、名相。比如,心有幾個不善,身有幾個不善,口有幾個不善,這樣講是正確的,但是你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凈化你的身口意?
修行是很清楚、很具體的。我先從身體講起。你的身體展現出來的,就叫言行。且不講展現,你的身體現在正不正確?你走路姿勢正不正確?你坐姿正不正確?你睡覺正不正確?我還沒有講行為,我只講你的身體而已。你學佛學這麼久,都不知道你現在這個身體的體形是不正確的,難怪你會受果報。你身體姿勢只要不正確,你馬上就會受到惡的果報。你們平常翹腿是不正確的,這是因,接著你一定會傷到你的身體。身體容易腰酸背痛的人,一定是姿勢不正確。你習慣翹腿,你的脊椎會不好。身體常常腰酸背痛的人,幾乎都是姿勢不正確的人,這叫果報。當然有因果,因為你的姿勢錯了。如是因如是果,這叫現世報。
你還沒展現出行為,光看身體的姿勢,至今仍有人躺在床上看書。我講的是粗糙的,先不講待人接物。你先把粗糙的東西檢測,你身不正確、姿勢不對的趕快調回來。我光是改翹腿就改了兩年。腿雖然放下來,但是你不要抖,那代表內心不穩定。若是你在抖,自己都不知道,你要如何活在當下?你要如何念念分明呢?
聞後思惟:你能真誠對待一切人與物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