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講一個譬喻:有一個母親,見孩子不喜歡讀書,就把孩子叫過去。她剛開始用講的,接著用念的,到後來用罵的。到最後,她講:「恨鐵不成鋼。」她的情緒越來越激動,重點是認為,孩子沒有讀書,以後會沒有出息。
我奉勸天下的父母不要那麼挑剔!孩子不讀書,你不要滿腦子想說服他讀書。你不要想改變別人,你只要會問,你說不定就能找到答案。你問他:「我知道你不喜歡讀書。一個人有成就,不見得要讀很多的書,但他一定會有他自己的興趣。你可以告訴我,你喜歡什麼嗎?」他說不定會跟你說:「我什麼都不喜歡,我只喜歡吃麵包。」小時候喜歡吃麵包,越來越大就有可能喜歡做麵包。你為什麼不成全他,用兩三句話讓他更早地確定人生的方向呢?你也不用一天到晚想改變他、說服他,也不用替他擔心。
那天,我遇到一個在家人。他看到我說:「師父,阿彌陀佛。」我回應了之後,他說:「師父,你們老師不錯。」我說:「我們老師是釋迦牟尼佛吧?」他說:「是。但是,我讀過那麼多書,我覺得大徹大悟的人是老子。」我說:「噢,很好啊,那你應該好好地跟老子學。那你對老子有什麼感觸、體悟,所以你才這麼讚歎呢?」我已經回答完了,他雖然不覺得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,但是我問出他心目中開悟的人是老子,我馬上便朝利益他的方向,而非跟他爭辯。
你不可以你認為什麼最好,就告訴他什麼最好。他那麼欣賞老子了,也願意去研究、走上修行,我就鼓勵他:「你就要好好去研究,去學習。」我們倆談了兩三個小時,我一句釋迦牟尼佛都沒有跟他談。我只跟他說:「你要好好地研讀《道德經》。」假如你沒有透過講話、聽話、問話,你跟任何人都談不來,而且你不容易找到一個共同的話題。語言的展現要你自己去把握。
我們講過六個根本煩惱和二十個隨煩惱。接下來你們要怎麼修?把二十個一一修掉嗎?心要改變了,這是理論。但是,具體的方法是什麼?活在當下是口頭禪。這些問題是沒有固定答案的。因緣的道理你懂了,接著你怎麼展現:停止抱怨,這樣就好。這句話很具體。你停止抱怨可以消除幾個煩惱?當你開始修停止抱怨時,我相信你隨時都察覺到你在抱怨。你一抱怨,就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停止,因為再抱怨下去你不會快樂,別人也不會快樂。你再抱怨下去,就好像是別人錯。這個世界都是你自己的心,你明白了,自然就會漸漸不太會抱怨。
當你的內心真正沒有抱怨了,我開始要恭喜你了,就代表你內在的障礙漸漸減少,因為你內在的怨漸漸減少。當你完全不再抱怨之時,當那個怨已經消失了,你才有能力生起感恩的心,否則感恩都是口頭禪,沒有力量。當感恩的心生起來的時候,你自然就會行菩薩道,你才會真正去利益別人。身口意最容易犯的就是口,停止抱怨其實即是持戒,這樣內在自然就會有定。當你真正心存感恩,就是一種智慧,因為你真的確信因緣。一切都離不開因緣,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可以單獨成就的,我們能夠成就要靠所有人。
聞後思惟:為什麼心一改變,世界就改變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