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名千百億化身?若不思萬法
把生活回歸於修行,《壇經》就是最符合這種狀態。佛學字典中對於佛學名相的解釋,與六祖所講的不見得一樣。六祖用的是直接了當的方式,以便讓大家能夠直接在修行上用出來。談到修行,說太簡單,你瞧不起它,你會覺得好像僅此而已;說得太深奧,你又畏懼。
你們是在家居士,你們的條件跟出家人的條件不盡相同。沒有工作的修行方式是可以與有工作的有所不同的,但是其核心、理念、價值則一模一樣。最難的是你不瞭解自己,你不是自不量力,就是自我膨脹。「何名千百億化身?若不思萬法,」即是屏息諸緣。你不要以為不思萬法的狀態如同草木,那樣是斷滅。有很多人打坐,誤以為要坐著放空。之前《定慧品》講過,它既非斷滅,亦非頑空。比如,鏡子本身沒有起心動念,但它有作用,拿什麼東西在它面前,它都能照映出來。我們的佛性就是如此,雖然本來無一物,但並非沒有覺知。佛性有它的作用,但這個作用是不需要刻意起的,它自然有它的作用。
你為什麼不能屏息諸緣?因為你的心死不了。你的心有很多的欲望、欲求,你的心怎麼能夠止息呢?要你透過原始佛教的四個根本教義: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,是因為你若明白這樣的道理,能確認是無常,能體悟到是苦、空和無我,心才能死,即是止息。
境界分三種:一種是順境;一種是逆境;第三種叫捨境,即沒有好、沒有壞,不苦、不樂,那就是發呆。一般人最討厭逆境,最喜歡順境,還會偶爾發呆。一般人很粗糙地錯認為順境是樂的,逆境是苦的,捨境是平的。其實,這三種境界都是痛苦的,這叫三境配三苦:順境叫「壞苦」,逆境叫「苦苦」,捨境叫「行苦」。「壞、苦、行」三字表面上不一樣,實際上皆為「無常」之意,與「苦」字連在一起,即「無常」故「苦」。
並非筆記抄完,你就沒有事了。筆記抄完你很快樂,你不會痛苦,還認為今天很高興,學到三苦,你還一直想去追求。你想追求什麼?就是因為你的心死不了,一直想追求順境,難怪你不能覺悟。何為壞苦?壞即所有的東西都會成住壞空,即是會變壞,故順境一定會再變,一變就變逆了。不論你得到什麼快樂,那個快樂都不是永恆的。它隨時都會消失變壞,故它才叫壞,壞那個順,把那個順境變掉,一變掉就是苦。從這個角度開始思維,你想要追求什麼呢?你一直想要享樂,或求神明菩薩保你平安,那還不是順境?你求大富大貴,那還不是順境?你希望你家的小犬、小狗都聽你的話,一樣是順境。你讀佛經,也希望六祖大師在夢中摸你的頭,以便你能懂《壇經》,你又在癡人說夢話了。
你的潛意識就是朝著順境在追求。你自己察覺不到你的內心有這樣的陷阱,你怎麼修行?為什麼是陷阱?你不明白無常的法義,原來它就是壞苦。這三個境最重要,你懂了,後面就容易懂。當你知道所有的現象一定會變化,當你遇到苦逆的現象,就能如實面對它。逆境的現象即苦,它苦的就是那個境界,這個苦亦是從無常變的。境界就是變來變去,都是無常。捨境是不苦不樂的境界,叫行苦,即三法印的諸行無常。你不要認為它不好不壞,那個境界是隨時在變的。
三苦配三毒:喜歡順境的人跟貪相應,排斥逆境的人跟瞋相應,長期處在捨境的人愚癡。能如實觀察,領悟之後,你的心就止息了,因為你的心不會去妄求什麼。但並非止息之後就不做事了,而是把妄心止息,你才能生起智慧、慈悲的心,從而勇猛精進。你為什麼對人不忠?不忠之意就是你沒有盡全力。自私的人怎麼會盡全力服務別人呢?
聞後思惟:你願意從此將心止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