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本如空。
你坐在這裡,在起心動念。如果你感覺很舒服,就會讓你產生樂受;一會兒,如果停電,你可能感受會不舒服。只要是現象界的東西,一定隨時會變化、會生滅。你處在這個世界,你的心為什麼一直不能平靜下來?因為你的心常常想東想西。你在家裡,家人隨時會變化,隨時有情緒,隨時有身體健康的問題,隨時有出外發生意外的問題。面對家人,你的心都靜不下來。你希望:父母長命百歲,子女順利平安,另一半事事如意。我說是妄想也好,是你的祈禱也罷,這些是事實嗎?它可以常在嗎?上課時,你都回答得這麼理性,你說這不是事實,但是你的內心世界卻希望一切如你想像的那麼平安。
你要照顧這盆蘭花,你根本不需要有太多的想法。可是,你卻總是想:「我照顧這盆蘭花,等師父來上課時擺在桌子上。」「我照顧這盆蘭花,一會兒來供佛。」「我照顧這盆蘭花,給路邊的人欣賞,美化環境。」我不可以說你錯,但我只能告訴你,你都在打妄想。你只要負責好好照顧好它,一切隨緣,隨著它的因緣應用,你不要想這麼多。如何教育孩子?好好養他、照顧他、教他,但並不期待他以後當建築師、醫師或博士。
你們坐在教室中理性探討,每個人都像開悟的人,但一出去智慧卻不見了。你現在講的話都很有智慧,且不會偏頗一邊。有的人拜佛拜到開悟,有的人念佛念到見到阿彌陀佛,有的人參禪參到明心見性。我們為什麼不會?因為我們雖然也在拜佛、念佛、參禪,卻邊做邊打妄想。這個世界是穢土還是凈土?是莊嚴還是污穢的?這都是你自己想的。當你一起心動念、一打妄想,你就再也看不到真理,因為你的心已經亂掉了。
你「若不思萬法」,不打妄想,這個世界你看起來就是平等的,因為「性本如空。」你已經習慣妄想了,叫你不打妄想實在很難。六祖叫陳惠明「屏息諸緣,勿生一念」,就是此意,但你辦不到,故教你一個方法,其目的最主要就是要讓你不再打妄想,讓你止息。請問,有一個人在桌子上一顆一顆搬綠豆,跟另一個人在路邊一顆一顆搬石頭,哪一個心比較靜?比如,以散步和賽跑來說。你賽跑,跑到終點,最後躺在地上的那一刻,你的心會很靜。你散步走了十幾圈,卻不及你跑了兩三圈的心平靜。
有一個很激烈的修行方式,那就是奧修。我未出家時,有個學生,他還沒有聽我的課之前曾奧修好幾年,還去過印度。他說他每次去靜心時,心都很寧靜,有好幾次差一點開悟。我說:「既然差一點,你為什麼不再努力一下,那一點就過了呢?你為什麼有這種感覺?」他說:「每次去那邊,心都很平靜。」我說:「那你在這邊靜坐呢?」他說:「老師,我這麼坐心不平靜。」我告訴他:「你參加他們的靜心,你的心會平靜。為什麼在這裡心不平靜?我分析給你聽。」
不管心平不平靜,靜坐前,每個人都赤腳,身上的東西都放下。這時候,你想哭、叫、喊,你就在教室裡大聲地叫、哭、動。你盡情發洩之後,躺在地上,就好像突然之間從動態進入一種很寂靜的狀態。我並不是說這個法門不好,它從極動到極靜,所以讓你很容易感覺到靜態。但佛門的修行,一般不這麼做。你去參禪,大不了在坐禪之前經行、跑香,或做一些柔軟操,之後再靜坐,但其強烈度不及奧修。
就是因為強烈,動靜落差很大,你的內心會突然產生一種錯覺,覺得你很寧靜。當你盡情發洩、動,把負面的能量表面上散發出去,接著你躺到木地板上時,內心世界會覺得突然釋放。但是,釋放完之後,問題又來了。就像你到操場跑完十圈,再躺著睡十個小時之後,接下來你要做什麼?接下來你的煩惱、情緒又來了,你面對的人事時地物又來了。所以我有義務分析道理給你聽。若是差一點能悟,你為什麼不精進一點,就悟道了呢?
聞後思惟:如何不打妄想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