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念思量,名為變化。
一個悟道的人,並不是因為他身體產生強烈的變化而悟道,而是因為他真正明白了。你的家溫不溫馨,是你自己說的,家是個中性的地方;你孩子孝不孝順,是你自己說的,你身邊的人都是中性的人。我用「中性」來回應你。世間的人走到哪裡,看到哪裡,遇到任何人都一樣,他總是要用幾句話談出他的看法,好像不談出他的看法,他就不是人。比如,我們去陽明山走一走,邊走嘴巴邊念,表面上在聊天,或發表自己的高見。那是高見還是低見?根本就是邪見。你在念自己的知見。同理,陽明山跟你沒有什麼瓜葛,你也在那邊東講西講。連陽明山你都會東講西講,你遇到任何人,你必然會說他們的長短是非。打開電視,看電視弘法的那些法師,你靜靜看就好了。你也是一邊看一邊念:「這個講的比較好,那個講的比較不好。」
你有沒有看到你到底在講什麼?你所看的都不是事實,你不要一直認為它是事實。你們不是好命,亦非歹命,而是生命。生命就是如此,說它是燦爛,說它是黑暗,都是你說的。你內在有那些知見,你的心是不會平靜的,無論你講得多對、多好,多讓別人讚歎。一個人準備一場很精彩的演講,台下的觀眾站起來為他喝彩、鼓掌,但演講者的心卻是不寧靜的。我們活著不是為了讓別人喝彩,也不是畏懼別人的責駡。但是沒有覺悟的人就是理解不了這一點,他活著只是為了他的感受。你嘴巴講得很偉大:「我活著還不是為了我這一家人?」既然如此,你為什麼還要抱怨你的家人呢?你為什麼還要造成他們的負擔?你為什麼還要用話語傷害他們呢?假如你沒有徹底明白這樣的概念,你是不會解脫的。
六祖說:「若不思萬法。」你不要誤以為他是指什麼都不知道。我常用鏡子譬喻,鏡子本身不存在任何知見,它沒有自己的概念,所以它才能把景物一塵不染、清清楚楚照應出來。對鏡子本身而言,它有作用。一樣,我們不是鏡子,若我們不思萬法,我們心靈是有作用的。蘭花,你的心知道它叫蘭花,你的心是會照顧它的,但是你不要落入批評,或希望它怎麼樣。
「若不思萬法,」即性空;「一念思量,名為變化。」即緣起。我示範一念思量給你看:「《壇經》上了兩年半,你們學了之後有領悟嗎?你們有覺悟嗎?你們有識自本心嗎?假如都沒有,我再上下去有意義嗎?」這叫一念思量。世間的事情本來沒那麼複雜,讓你一想下去,想到最後,就變得複雜;本來沒有事情,一想下去,無事就變成心事;那個心事,到最後就變成你心中唯一的痛。同理,人生在世,你對哪一件事情不是這樣想的?對於生活中的大大小小,你的思維模式就是如此。你就是以這樣的思維模式去看待人生的。這樣,哪一個人能快樂?你找不到一個人能清凈的。並非他本身不清凈,而是他這樣的思維模式讓他不清凈。
聞後思惟:你分得清楚思量與思維的區別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