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23 八月 2021 19:30

暢談六祖壇經(743)念念圓明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莫思向前,已過不可得;常思於後,念念圓明,自見本性。

  「莫思向前,」你不要再想、再談過去。過去就過去了,「已過不可得;」你為什麼做不到呢?你們吵架,是吵過去還是未來?一般都是吵過去:「以前你怎麼樣……」同理,你想到過去會生氣,因為你過去是凡夫,凡夫必然做錯事情。《金剛經》曰:「過去心不可得」。你過去是什麼人我不管。你心中沾沾自喜你的豐功偉業也不對;你常常呵責自己,覺得自己罪不可赦,這樣也不對,因為它一直障礙你。

  你要「常思於後,」即念念清楚、念念分明,把握當下,活在當下,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。我講過:「活在呼吸。」呼吸,非關善惡,它是很中性的名詞,你無須用任何情緒的概念解讀它。過去你是什麼人不重要,未來你想做什麼人也不重要。現在很重要。你說:「我現在很快樂。」我會說:「好,繼續快樂。」你現在很清淨,就這麼生活就好。

  如果我跟你談過去,我會抱怨你,會喚起我不好的回憶;如果我跟你談未來,我沒有希望,我也不期待你未來會對我怎麼樣。談到未來,有時候你會生起恐懼,有時候也會生起希望。談到未來,是生起希望的機率比較高,還是生起恐懼呢?是成功的機率比較高,還是失敗呢?你煩惱,其實都是煩惱下一秒鐘。比如,你身體不舒服,去醫院檢查。醫生表情很凝重,跟你說:「你到候診室等。」你就會很苦。你要等下一秒鐘醫師的檢查報告,到底是什麼,你也不知道。你們說:「老了怎麼辦。」那就是未來。過去常常是一種埋怨,未來常常是一種恐懼。

  說希望,希望就在一念之間。一念之間轉善,一念之間生起智慧,人生就不一樣了!從此時此刻,你願意變成什麼樣的人比較重要,這是你可以決定的。從此,你要變成一個善良、無爭的人,變成一個智者,你決定。你不要說:「師父,我回家想想看。」你回家就不會變了。當下變,就是一種覺悟的表現;慢慢改就是不會改。在你觸動自己心的當下,你就變了。

  念念見性的人最精進;說簡單點的,念念正見;更簡單點,念念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你說簡單嗎?其實並不太簡單。你東逛西逛已經無聊一個下午了,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嗎?回到家才想到:「我幹嘛買這件衣服?」你一直扒飯:「我怎麼吃得那麼飽?」你知道你念念在做什麼嗎?

  假設你一念有所閃失,比如在高速公路發生車禍,只是一下子,有時候沒有機會讓你重來。我說調整一下,但也不要調太久,因為調越久,危險性越大。你當「念念圓明,」每個念頭,每個呼吸都很清楚。當一個人很清楚他身體的一呼一吸,他念頭的生與滅之時,他會越來越不認識自己。因為他過去有一個執著不變的自我存在,他看到他身心的狀態,當他越來越看到之時,他會對他過去的那種概念開始起懷疑:「真的有一個我嗎?真的有一個靈魂嗎?真的有一個上帝嗎?真的有一個自我、自尊心嗎?」或:「生命的中心有一個東西嗎?」

  他起初會越來越模糊,即他越來越質疑他自己:「我是什麼?」但他繼續再看,他會越來越清楚,他才有機會「自見本性。」即:他才能察覺到「空」。看自己,觀察到最後,他覺得什麼都不是。說身體是我,不對;說精神是我,也不對。有的人可以承認身體不是我,卻不能承認精神不是我。你不用功,察覺不到這個「我」的狀態,就沒有機會看清楚生命的本來面貌是什麼;再來,生命是如何展現的,你會看不清楚。


聞後思惟:如何每一念都清清楚楚?

閱讀 757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