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惡雖殊,本性無二,無二之性,名為實性。於實性中,不染善惡,此名圓滿報身佛。
以事項而言,「善惡雖殊,」即善人和惡人的作為不一樣;但是,「本性無二,」他們的自性是一樣的。「善惡雖殊」是異,「本性無二」是同。同與異,學佛的都應該明白。「異」是「善能分明諸法相」,「同」是「於第一義而不動」。
一個人,我們之所以稱之為善人,就是因為他起善念、作善行;一個人,我們之所以稱之為惡人,就是因為他起惡念、作惡行。你若看到本性無二,惡人你也應該禮敬。
「無二之性,」即不二法門;「名為實性。」沒有分別對待,這才是你真正的本性。你只要起了分別對待,那就不是你真實的本性,那就是你的個性,你的個性是有好惡的。簡而言之,凡是現象界的東西,必然有所差異、差別,必然有所不同。但是,只要回歸到本性,則是平等的。我們尊重所有的人,因為自性是平等的;我們尊重一切萬事萬物,因為一切皆是緣起性空的。
人們常講「傷心」,卻沒有人講「傷性」。為什麼?你有沒有被人家傷過心呢?如果有,那是你多餘的想法。誰傷了你的心?多此一舉。你不要那麼多心讓別人傷,不要那麼多心讓丘比特用箭射到。你拿箭射虛空,那支箭會自己掉下去;你拿石頭丟虛空,那個石頭還是自己會墜落。六祖曰:「心量廣大,有如虛空。」誰能傷到?你的心是活在哪裡?你的心活在那個小圈圈、小範圍,才會被人家傷到、射到。你家的財產有很多,不能以坪來計量,我們的心無量無邊,財產才很大。而非像你們活在二十幾、三十幾坪,就高興得要死。坪數小,又要交稅。你覺得有,所以就被傷到。
「於實性中,不染善惡,」即是不執著善惡。憑何不執著善與惡呢?憑他的般若智慧,他已經看到「本性無二」。不染善惡與善惡不分差別很大。《壇經》從一開始到後來,都告訴你一個很明確的核心:「自性當中非善非惡。」《壇經》告訴你不思善不思惡,又告訴你自性是不染善惡的。這就是禪的概念,它沒有對立的狀態,因為對立並非禪的本質,禪講的就是你的真心,故曰禪心。一個禪者的心是沒有這些概念的,因為這些概念並非真實。你能夠明白,即是有智慧,「此名圓滿報身佛。」「圓滿」指的就是你的智慧本來就具足。我們的智慧就像一輪明月一般地圓滿,它的光明是三百六十度的。只要我們心靜下來,你的心不容易做錯事情。只要你冷靜一下,你很容易寬恕別人,也很容易退讓一步。這代表你有這樣的智慧,但問題是你願意生起嗎?如果你願意除那些惡,智慧就會一覽無餘,因為惡就是烏雲。如果你不願意止惡,智慧是不會現前的,因為你的智慧完全被惡念所蒙蔽。
聞後思惟:如何不執著善與惡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