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性起一念惡,滅萬劫善因;自性起一念善,得恒沙惡盡。直至無上菩提,念念自見,不失本念,名為報身。
善知識!從法身思量,即是化身佛;念念自性自見,即是報身佛。「自性起一念惡,滅萬劫善因;自性起一念善,得恒沙惡盡。」我們常常要去消滅自己的罪過,累積自己的功德。滅罪過、積功德最快是從自心下手,故六祖曰:「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」
「一念」很重要,因此,你不要小看一句佛號。為什麼有人說「多念佛少說話」?因為你多說話多造罪,叫你少說話就是不要再造罪了。少說話就像禪修時的禁語,但是你卻把話說在心裡,這樣沒有用,所以就叫你念佛。少說話,多念佛。念一句佛號叫一念善,可滅恒河沙的惡。為什麼是一念?一念跟前面的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樣,難道要千燈嗎?一智能滅萬年愚,難道要萬智嗎?覺醒無須覺醒多久,而是說一念覺醒。若是那一念不能覺醒,就不可以說一念覺醒,而應該說一念不覺醒,想要覺醒,而實際上沒有覺醒。
雖然我們自性不染善、惡,但在事項中,我們要止惡、行善,以這樣的心,直到證道,「直至」悟到「無上菩提,」保持到成佛,就是《壇經》之前所講的「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。用什麼心?但用這一念。有修養的人不一定是修行人,修行人必然是有修養的人。善人不一定是個悟道者,但是悟道者必然是善良之人。假設你現在沒有辦法起清淨的心,至少起善心,先用善心來練習,到最後連善也不執著,那叫清淨,一直保持到你成佛為止。從開始到結束,開始就是我們說的「君子悟本,本立而道生。」就是從始至終。「念念自見,不失本念,名為報身。」
「善知識!」每個人都具備三身。「從法身思量,」你自己決定,成為什麼,「即是化身佛;」化身佛就是看你自己要變化成為什麼樣的人。只要一個人生起負面的情緒,只要他人生受到嚴重的打擊,當別人鼓勵他時,告訴他接著要怎麼做,或未來的路應該怎麼走,一般人都會這麼講:「過一天算一天。」當他沒有遇到挫折時,他的人生很有目標、規劃、希望;但當他遇到挫折,幾乎一百個人中有一百個都會講這樣的話。
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所謂成為什麼樣的人,不是指未來世,而是現在進行式,就是:我當下願意成為什麼樣的人。如果你需要思考,五祖曰:「思量即不中用。」思量法身,即起心動念從法身起。但你要成為上界還是成為下方,你要成為菩薩還是成為修羅,你要處在天堂還是處在地獄,都是你自己決定。同理,你這一輩子能不能開悟也是你自己決定,你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也不要問人家。學佛要清楚到這麼清楚,而非問:「師父,你看我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?」我哪裡知道!
「念念自性自見,」精進不退,直到你成就為止,「即是報身佛。」念念回歸空性,這樣不是很輕鬆嗎?即《金剛經》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一切的善惡念都從法身而起的;透過你的行為、造作,就是化身;直到你的智慧圓滿,就是報身。你要常常看到你自性之中有三身佛,你要看到你的本來,你要看到你的行為,你要看到你的智慧。每個人都有。即使你看不到智慧,你只看得到煩惱和愚癡,我也恭喜你,至少你看到,因為「煩惱即菩提。」事實上,你所看到的就是那個的展現,只是展現不太一樣而已。
聞後思惟:念念自見,見什麼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