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26 八月 2021 13:29

暢談六祖壇經(746)先悟後修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,是真皈依;

  你能夠「自悟」,「自修」,便能夠展現出你的「自性功德,」這才「是真皈依;」每個人悟到最後,本體是一樣的,但從哪一個點切進來不見得相同。只要一悟,不管你悟到什麼,你的生命就會改善,你的心量就會打開,或你會離苦得樂。很多母親跟我說,她的孩子很喜歡玩,所以她覺得很煩惱。我告訴她:「換我問你一個問題:我養一隻袋鼠,它很喜歡跳,我很煩惱,該怎麼辦?」這是吃飽沒事做,所有的眾生皆如此。你問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,而且你問錯重點。孩子本來就要玩,這有什麼問題呢?人本來就會老、死,這又有什麼問題呢?他跟你在一起,現在離開你了,這又有什麼問題呢?本來就正常,因緣來了,他就來;因緣散了,他就走了。

  你仔細想,你擔心、煩惱的事情,看哪一件事情不是正常的。從凡夫的角度來想,從現象界的角度來講,從無常的角度來講,你覺得哪一件事情不是正常的?自然界的法則適合好人還是壞人?自然界的法則適用成功者還是失敗的人?自然界的法則適用於開悟還是不開悟的人?所以,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就很正常,你們為什麼還要那麼煩惱?你的心中有一個猴子,養猴子跟養袋鼠不是一樣的事情嗎?猴子就讓它跑,讓它到處去玩,不要造業就好。如果沒有猴子,它怎麼到天府摘仙桃給你吃?你心中的猴子會去造罪,也會行功,摘仙桃就是功德。不需要把猴子關起來,也不需要把它拋棄。只要好好調養它,如果你不被它影響,那只猴子對你也沒有辦法。以漸修的角度,你應該調養那個猴子;以頓悟的角度,是它沒有辦法。當你不被它影響,它就不是你的問題。六祖也有養猴子,下一品談到公案你就會知道。

  自悟,自修,見自性功德,這是三個過程。悟後起修,自悟排在前面;透過修行,才能真正見性;見性之後,功德在法身中,故六祖曰:「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」這才叫自性功德。一個君子有仁德,一個開悟的人具備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此三德。

  我從前讀書時,曾讀到一些名人因某些事情而恍然大悟。他的悟雖然不是對生命的瞭解,但也是一種悟。你的領悟對別人、自己能受益,也叫悟。不孝順的人悟到了,他從今孝順了,也是一種悟。只是看你悟到什麼。以佛法的角度,自性即你要悟到你的生命,你要徹徹底底瞭解自己。悟到並沒有一個人在綁住一個人,悟到心性本身是無量、無邊的,悟到心性是一絲不染的,不存任何一點知見、概念、分別、對立,悟到世間的一切皆是假名,但它卻可以妙用。你有佛性,佛性亦是假名,但它卻有妙用。你當徹徹底底去悟道,把整個生命看透,從無形自性的本體看到有形有相的人生。你人生是有形有相的,你看到發生什麼事情:「原來就是如此,我對我的生命徹底明白。」這就是「自悟」。

  有的人是先修後悟。但是,嚴格地說,都是悟後起修。一個沒有真正領悟的人,是不可以去修的。未開悟時,你的修行一般都是在積福,即是累積福德。自修是修三毒,去毛病,改變自己的習氣。你雖然領悟了生命,但是你內在還有一股力量,它一直在牽引著你,它不但是習氣也是業力,所以你要修。我曾經作過一個譬喻,一個喜歡吃辣椒的人,開悟的那一天,他還是喜歡吃辣椒。但是,吃不吃辣椒跟開悟沒有關係,那就是他多生累劫累積很久的一種習氣、慣性。


聞後思惟:如何才能自悟呢?

閱讀 1543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