頌曰: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。
修行,修心不修性。六祖大師在《六祖壇經》開宗明義講道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。」此八字講的就是自性,自性本來是清淨的,不需要你修。而「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迷悟的關鍵在心,不在於自性的問題。有很多人,修行修得很久了,卻沒有抓到關鍵。坦白地講,心清淨,你就見到清淨的本性了。你的心只要完全沒有障礙,在那一刹那,就是見到本性了。
六祖的《無相頌》談的就是心,因為自性不用談。有人問我:「見性是什麼情形?」我說:「你這麼問,是沒有意義的。你見性那天,你就知道了。你應該思考如何見性。」對於如何見性這個問題,一般人會誤會,以為要從性上去修。為什麼要從心修,而不從性修呢?這個心是用,這個性是體。體無形無相,所以你不知道。心雖然無形無相,但是你可以很清楚地感覺到。比如,你能感覺你的心很煩燥、很憤怒、很恐懼,這是很清楚的。所以每個人都有煩惱,煩惱就是心。有智慧的人不會從無形無相下手 ,他必然從有形有相切入。
因為你可以明白你的心,所以六祖大師叫你從心。《無相頌》中有幾個關鍵字:「心中三惡」,我們心中有貪、瞋、癡,也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和總稱。就是因為如此,才障礙我們見到清淨的本性。「心中除」,即是除罪。既然你的心有貪、瞋、癡,是你的心在造罪,所以得從心中除。「心中洗」:前面是除罪,這裡是離迷。眾生執著就是迷,不執著就是離開迷,所以心中洗,就是要洗滌你心中的執著。你懂得對照了嗎?一個是除罪,一個是離迷。「至心求」,至心就是一心的意思。你如果想要真正清淨,想要變成一個真正的智者,或一個明心見性的人,或要悟道,或要解脫生死,或從今之後要隨緣自在,六祖大師說跟你講「一心」。你要從心下手,修行目標就是這麼明確,就像射箭的人,靶心是很清楚的,就是一直射,直到射中為止,那一刹那就叫見性。你的箭不要亂射,修行雖然有八萬四千法門,我看很多人都亂修,就是東學西學,或今天想學這個,明天又想學其他的。你怎麼去射那個箭?我讓你劃關鍵字,就是提綱契領,把六祖大師講的道理貫穿。
「頌曰: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。」這是現代人的通病,尤其是信徒。「修福」,比如佈施,或護持蓋廟,或印佛書,或參加法會,或拜懺,或誦經。修福最有名的就是梁武帝。福不是道。為什麼?因為錯認因果。修福的因一定得福的果報,修慧的因才能夠得慧的果。你不要把修福當成修道,這不符合因果。俚語講「種瓠瓜不生絲瓜」,種瓠瓜一定生瓠瓜,種絲瓜一定生絲瓜,就這麼簡單。
聞後思惟:如何既修福又能修道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