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已經懂得因緣,也願意盡本份了,即你已經隨緣盡份。你做任何事情,比如你對家庭奉獻一輩子的心血,還不是為了這個家庭?或是奉獻一輩子,還不是為了這家公司?或是盡心盡力,朋友有難,你都願意拔刀相助,你都常常肝膽相照。但問題是,你會起煩惱。比如,當你善待的物件不回報你之時,你就會起嗔恨,你就開始怨恨、失望,覺得你被背叛了,這就是你錯誤的觀念,因為你有所求。你對孩子好,希望孩子能孝順你;你對朋友好,希望你有困難的一天,朋友也能幫助你。很多事情都是無常的,並非你對他怎麼樣,他就一定要對你怎麼樣。就像你可以照顧孩子一輩子,但是孩子不見得能照顧你一輩子;你可以為你先生洗一輩子的衣服,但他卻一件絲襪也沒有幫你洗過。這也是真話,你要去哪裡求個平衡呢?
很多人不開悟,就是犯這個毛病,他的內心是有所求的。不信,你回家念佛,你的潛意識還是有所求;你在打坐,你還是有所求;你在誦經,你的內在還是有所求。就是那個求,讓你不會開悟。你的想法是矛盾的,這會造成你的煩惱。你的觀念沒有辦法通達,所以才會起矛盾。
無所求並非不做事。是有所求的人會比較認真,還是無所求的人?你找一個有所求的和一個無所求的幫你搬家。有所求搬家,說五千,是不包括衣櫥,衣櫥要加一千,六千是算一樓,二樓以上要加三千。計數的是三十公里以內,超過三十公里要加。他有所求,想盡辦法要賺你的錢。無所求,你叫他做什麼,他都說好,沒有給他加班費,他也甘願做。
同理,你修行有所求,問題就來了。比如,你覺得很煩,你想透過打坐而靜下來,你求的是靜,這是錯誤的。有的人偶爾能夠求到,偶爾能靜,但是大部分不能如願。不能靜,坐下去就很掙扎,就會起煩惱。所以,有的人越修,煩惱越重。你說:「不求什麼,你幹嗎坐在那邊打坐?」活都幹完了,因為無事,所以才坐在那裡。「師父,你怎麼坐在路邊?」走路走到腳酸,所以坐在路邊,這跟刻意跑到路邊坐一樣嗎?你們卻刻意跑到蒲團上坐,怎麼會坐到開悟呢?你只會越坐煩惱越多。
你雖然要修行,你的心跟修行不相應,你卻不知道你與道相違背。這些事情,你若察覺不到,那就糟糕了;你若能察覺,就當把有求的心拿掉。不是不要做,而是你做的時候是隨著因緣,你要做早、晚課沒有關係,因為時間到了,因為沒有什麼事情,你就去做。但是在做的時候,你的心徹底把它放下。當一個人能達到無所求的那一剎那,他就開悟了。你一定是要放下又放不下,才讓你不開悟。有所求的心讓你不快樂,讓你失望、嗔恨,讓你覺得繞來繞去好像都一樣。
六祖明明說:「自性無一法可得。」你想要求什麼?你要求,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的,凡是能求來的,一定會消失。那麼,你幹嗎要去求呢?你想要有錢,千辛萬苦去求來,但是錢也是無常;你想要精神,希望獲得片刻的寧靜,但是片刻的寧靜一消失,煩惱就會起。所以,精神和物質皆是無常,五蘊是無常,你幹嗎求呢?
聞後思惟:如何能無所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