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要有能力看到自己錯在哪裡,你要檢測自己的觀念、想法是否正確,否則你會不斷創造煩惱。你說:「我擔心孩子,希望他傳宗接代,難道錯了嗎?」其實這就是錯。當你的孩子不娶時,你會很痛苦;當你的孩子娶了,你的兒媳婦不會生,你會很痛苦;當你的孩子娶了,卻和兒媳婦發生車禍往生,你會更痛苦;當你的孩子娶一個同性的回來,你也會很痛苦。
你有問題,你的問題就是你錯誤的觀念。有一位母親問我:「師父,我的孩子是同性戀,怎麼辦?」我說:「沒有怎麼辦,你為什麼要結婚?」她說:「要一個伴。」我說:「對啊,你的孩子也是要一個伴。」我不是鼓勵同性戀,而是他的因緣遇到了,你要去隨緣。很多東西不是用你的觀念來判定是對或不對的。任何事情都會發生,但是當它發生之時,你懂得處理,又不起煩惱,這就是智慧。而且,有的事情只是觀念問題而已,它不用你處理,只是你接不接受、同不同意而已。就像別人誤會你,你可以選擇處理,方式就是解釋給他聽;你也可以選擇不用處理,因為每個人都有錯誤的看法,他對你的評價,你只能坦然接受。你若沒有智慧,遇事就會起煩惱,就會被事情折磨。雖然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,但是有的經驗是錯誤的。你還是需要有正確的正見。
我們不懂,就要去請教別人,也就是去參訪,也就是參請。參請,除了誠心誠意,還是要你自己下功夫,這樣問才會問到重點,善知識才能針對你的問題幫你拔開,點破你的問題。很多人很喜歡到處問,而自己根本沒有下功夫,那他有什麼好問的?
宋朝的張無盡居士寫過一位關於趙州禪師的偈,第一句即「趙州八十尤行腳」。趙州禪師已經是一個開悟的禪師,本身也有很多弟子,但他到八十歲還到處去參訪。他之所以要去參訪,起源是,有一個禪師問他一個問題,意思是,當死後身心去了哪裡。趙州禪師當時回答的是:「隨它去。回答之後,趙州禪師對他自己的回答很不滿意。他雖然已經開悟,但他老實面對自己,認為這代表他對這個問題沒有真正透徹。一山總有一山高,每個人悟的意境不一樣,一重又一重,所以接著才有下面那句偈:「只因心頭未悄然」,「未悄然」即還不夠明白。同理,我們對很多東西都不明白,應該說全然無知,從頭到尾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就像你來學習《壇經》,你也不見得知道你要幹什麼。你若真的知道,就應該全然放下,但是你還是有所保留。
第三句偈即:「即自歸來無餘事」。當趙州禪師繞了一圈回來,發生了什麼事,參訪了誰,在參訪的過程是否遇到善知識,或遇到善知識,對方跟他講什麼,這些都沒有人知道。他參訪回來之後說:「根本沒有事。」整個過程,唯有他知道,但他已經解開了他的問題。故最後的一句偈曰:「始知空費草鞋錢」。即:根本就沒有什麼事,自己繞了一圈才明白。儘管如此,他還是要去繞一圈,他還是要去參請,否則他怎麼會明白呢?一個開悟的禪師還去參訪,又何況一般的凡夫呢?但是,你要下功夫才去問人家,你沒有下功夫,就是浪費別人的時間,就是自欺欺人。有的人表面上說去參訪,其實他只是去遊山玩水。
聞後思惟:你問別人問題之前有自己先尋找答案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