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04 九月 2021 14:10

暢談六祖壇經(764)聽經明義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 

 

  師自黃梅得法,回至韶州曹侯村,人無知者。有儒士劉志略,禮遇甚厚。志略有姑為尼,名無盡藏,常誦《大涅盤經》。六祖大「師自」從在「黃梅」五祖弘忍處,三更半夜「得法」之後「,」未躲到獵人隊之前,曾「回至」他的故鄉「韶州」,暫停于「曹侯村,」當時「人無知」其是六祖「者。」但他逃難總需要有安頓,其時「有儒士劉志略,」對四書五經有研究。他是個有涵養之人,一定與六祖有過一番對話,故能知道六祖是個不簡單的人物,於是對六祖「禮遇甚厚。」

  劉「志略有」一位姑「姑為」比丘「尼,名無盡藏,常誦《大涅盤經》。」真正為你好的師父會告訴你:「你這一輩子一定要好好讀一部大乘經典。」即你要真的懂一部大乘經典。《大涅盤經》就是一部大乘經典,共四十卷。你可以選《華嚴經》、《涅盤經》、《法華經》或《大般若經》。在你還未大徹大悟時,佛講的經典、真理即依據,沒有這些依據,你不知道自己是對還是錯,如同沒有一艘船,你不能靠岸。未上岸之前,你需要這部經,這叫法寶;靠岸之後就好了,船就不用背上岸了。
  我上過《大般涅盤經》,因緣就是《壇經》的公案常常提到這部經。這一本經如今鮮有人講,亦鮮有人會讀。為什麼?這叫因緣。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有這部經,但每個人都知道有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而六祖的時代卻很流行《大般涅盤經》。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的濃縮和整理,把佛性講得最清楚。再來,六祖的思想表面上緣自《金剛經》,但他談的很多問題都是出自《大般涅盤經》的思想。尤其六祖剛遇到五祖弘忍時,談的即《大般涅盤經》的思想,而非《金剛經》的思想。故有人考證,認為在遇到五祖之前,六祖就聽過《大般涅盤經》。我們最主要是要明白法義。

  六祖大「師暫聽即知妙義,遂為解說。」這是什麼境界?如他當初聽《金剛經》一般,一聞就悟。六祖可能住在那裡,聽到無盡藏比丘尼天天讀誦《大般涅盤經》。他的根器非常好,一聽便知道一本經在講什麼。有一天,有個同學發了一個願,要在三個月之內誦一千部《金剛經》。他誦完之後,我問他是否知道經義,他說不知道。為什麼你誦經不解義呢?常常有人講:「你只要念就好了,有一天你就會知道。」這句話不夠圓滿,有時候會害死你們。你都沒有檢討原因、自我反省:你不思維經中的法義,你怎麼會懂?

  學佛法要「聞思修」,你要思維。為什麼?《金剛經》分明叫你「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」,這是有次第的。你要思維,而非一味誦經。無盡藏比丘尼只會誦《大般涅盤經》,卻不不明白它到底講什麼內容。六祖一聞《大般涅盤經》即懂,因為他是個開悟的人。他已經明白了,因為他聽任何一本經典都不離開自心自性。比如,一個對繪畫很內行的人,他看一幅畫,他講得出來這幅畫的畫風筆法是什麼,外行人根本看不懂;一個會下棋的人,他一看就知道這步棋不應該這麼下,外行人根本就不知道。內行人跟外行人的區別,以世間法來講就很清楚。同理,開悟的人即內行人、過來人,故他一聽就懂;而未悟之人是門外漢,他當然不懂。佛法講無始無終,目標是假名,每個當下即一個終點。若你能領悟到,就能體會到當下,這樣才能真正的快樂。學佛法,就是你要覺得很快樂。



聞後思惟:讀經典,如何懂經典呢?

閱讀 496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