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一聽《涅盤經》,便知其義,因為他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。而我講《壇經》已經三年,你們是否能懂呢?我上課的人不重要,關鍵在於聽課的人。你看這個鬧鐘,它本身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你的看法,它本身沒有美和醜,美醜是你創造的。簡而言之,它本身就是真理,但你為什麼看不到真理?那是你的事情。你看《壇經》跟看鬧鐘一樣,你是個什麼樣的人,是什麼想法,用什麼心態在看這部經?你看不懂,是因為你所創造的問題,你不要以為是經典很難很深。就像我問過你:「你對人是什麼心態?你為什麼要如此對待人呢?」你也講不出所以然。你對路邊的人不關心,你也講不出所以然,反正你就是不習慣關心陌生人。你拜佛,也不見得誠心誠意。你為什麼要拜?別人拜,你也跟著拜。可你就是誠心誠意不起來。你的心發生什麼事情了呢?
經典不難懂,就像這盆蘭花不難懂,它擺在這裡,什麼話都沒有說,但你對它的意見就不一樣。它又沒有怎麼樣,你為什麼那麼多意見?颱風天,停課你也罵,不停課你也罵,你是什麼意思?你是用什麼心態來看這件事情的?你只看到那件事情。其實,跟這件事情不相干,而是跟你的心有關,你沒有看到你是個什麼樣的人,即:你是一個很自私、無知的人,或你只會從自己的角度看世間,或你充滿批判,或你充滿傲慢,你怎麼會看得懂呢?你從來都沒有先看自己再看外面。外面的世界沒有怎麼樣。比如西方極樂世界、娑婆世界是外面的世界,你用什麼眼光看它們,那是你的心,跟它們沒有關係。你為什麼不勇敢地看到你的心發生什麼事情?這樣你會看經嗎?
你看經,不要問我經典的文字,我想聽的是:你看到自己了嗎?你為什麼是這樣的人呢?這是誰創造的呢?你本來並非這樣的人。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習相遠。人本來都是一致的,本來相差不遠,重點在於「習」。「習」有兩種意思:一,你有否學習,二,你有否熏習。結果會越差越遠,每個人的價值觀、人生觀、對生命的看法完全不一樣。就如放生這件事,它本身沒有問題,而是你放生的方式錯誤,你對它的認知不深入。最近有人在放毒蛇,咬到別人怎麼辦?那是功德還是罪孽呢?誰起來負責呢?
你放生的目的若是為了自己,那就是錯識的。你生病了,有人教你,放生多少之後,你的病就會好。有人放生之後,病好了,你就把它當成真理。很多病都是心理的病,就像吃香灰,病也會好,那是心理作用,而非香灰的作用。有一個故事:有一對恩愛夫妻,妻子得了一種病,看遍很多醫生無濟於事。後來找到一位名醫,把脈之後,其藥方是連續吃二十四貼的燉麻雀,等於要殺死二十四隻麻雀。先生本來心腸很好,因為愛太太,又經名醫推薦,為了治太太的病,不得已抓了二十四隻麻雀關在鳥籠。他在廚房沖洗鍋灶之時,太太聽到麻雀很淒涼的叫聲,跟她平常聽的不一樣。她跑到廚房,看到有二十幾隻麻雀關在鳥籠中,就問先生發生什麼事情。先生本來要瞞她,被她一問只好以實相告。她說:「為了我一條命,我寧可不要我這條命。」她當場就把二十四隻麻雀放生。這叫放生。
你若為了自己,放生多少,自己就能怎麼樣,朝向自私的角度,這就是不對。你要知道自己做一件事時是什麼心態,不要滿口的仁義道德。其次,放生的目的是慈悲,你對你身邊的人為何這麼殘忍?你對他們漠不關心,包括你的子女,你都沒有耐性教育他、與之交談。再來,請你先為自己放生,不要把自己困在牢籠中,不要用你煩惱的繩子綁著你。
你不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,你的心就渾濁,就會誤解經典,而看不清經典真正的內涵。看經典,回歸你的心,你就有希望解脫。不是你看不懂,而是你的心障礙著你看不懂。你要看清楚你心中的障礙物,是什麼障礙了你清凈、寧潔的心呢?六祖的心是平等、清凈的心,故他一聽聞,即知道經典在講什麼。並非六祖的智慧比我們高到哪裡,而是他的心沒有障礙。你的心與佛一般,但你的障礙太多,讓你的智慧展現不出來。公案不用多,是你要真正懂。這則公案懂了,你會很輕鬆,你不會因為佛經是否看懂或要看多少佛經的問題而困擾。
聞後思惟:看經典,你看到你的心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