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同學問道:師父,慈悲要慈悲到什麼程度?
師父的回答如下:你拿一把尺子量天空,你若能量出來,我再告訴你慈悲要到什麼程度。你問這句話就是不慈悲。你的意思是什麼?慈悲沒有什麼程度。慈悲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,沒有智慧的人一定沒有真正的慈悲。同理,所謂將佛法落實在生活,並非你做早晚課,或你學一個法門,有時間就修行。讀佛法,佛告訴我們這些道理,他的本懷就是慈悲,希望我們不要再受苦了。他的內心世界一定是從慈悲生起的。
你懂了佛的本懷,如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,即如何將慈悲落實在生活。這就是真正的佛弟子。有一天,孔子問他的學生:「我講了那麼多道理,你們會不會實踐?」弟子答曰:「報告夫子,你講的道理我們已經會實踐了。」孔子問:「那你們都是怎麼實踐的?」他們說:「我每天《論語》都念一遍。」孔老夫子聽了倒頭就走了。很多人學佛就是這樣學的,每天佛經念一遍叫實踐佛法。你們學佛這樣學,釋迦牟尼佛一聽就走了。
佛希望你時時刻刻實踐慈悲。具體的方式,不離開八正道和六波羅蜜,但那一定沒有離開你的身口意。如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?時時刻刻保持你身口意的慈悲。有的人講:「這個人心不錯,只是口不太好罷了。」這是什麼話?這樣是不對的。你每天在生活,你要注意,你講話、待人接物、起心動念是否吻合慈悲,沒有比這樣更具體的落實了。你能如此,家人就不會反對你學佛。你不慈悲,他們才反對你。學佛之後都慈悲,最好全世界的人都去學,這樣大家都對我好。人家會反對你,就代表你學錯了。你只是學完佛法後,更覺得你身邊人無知、愚癡,更瞧不起人而已。這樣,別人討厭你還來不及了,怎麼會尊重你?
學了之後要去實踐。你們說的都是口頭禪,因為你們會不知不覺講一個觀念,但卻沒有辦法具體做出來。我現在告訴你的就是這麼具體。接著,你不用再問我:「師父,我如何對人家慈悲?」慈悲跟能力沒有關係。比如,我真心要為這個人好,我需要有什麼能力?我為他好,並非要用口才來說服他。真正對人慈悲,對方一定可以感受得到。比如,人和人在一起,對方是否真正尊重你,你應該都知道。尊重別人需要學什麼能力嗎?就看你要不要而已。
我們南投開課,我請其他法師去教的。有個同學上完課就走,我遇到他就說:「上課的時候就只有來上課,這種人根本就不是人。」為什麼?因為他只看到他自己,他其他什麼都沒有看到。我們講過關於生命的課,你來上課有看到這盆蘭花嗎?你有看到灰塵嗎?這樣就結束了嗎?你是否看到盆栽沒有人澆水?是否看到地上很髒?你有沒有拿抹布來擦?你是否看到有的東西應該重新擺?我就是要回歸慈悲這個概念。慈悲僅僅是對人而已嗎?你對物不用慈悲嗎?你對所有的一切都要慈悲。
一個概念你真懂,所有的概念都是一樣的,只是名詞不一樣。通了就通了,明白了就明白了。因為它就是我的生命,所以我看到它,該澆水就澆水,該保護就保護。法界所有的一切,只要跟我的因緣有關係的,我都會對它(他)慈悲。一個人內心世界如此,他說他不開悟,我也不相信。慈濟的證嚴法師就是這樣的人,她將她的身口意時時刻刻展現出來的就是慈悲。她並沒有高談闊論,而是實際地實踐給你看。你評估她是否開悟或她到底是什麼程度,是沒有意義的。她是什麼程度,還需要你評估嗎?
聞後思惟:你能保持一顆慈善的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