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21 九月 2021 11:32

暢談六祖壇經(792)直下承擔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 

 

  法海言下大悟,以偈贊曰:
  即心元是佛  不悟而自屈   我知定慧因  雙修離諸物

  「法海言下大悟,以偈贊曰: 」又一個開悟之人!「即心元是佛」,過去「不悟而自屈」,委屈自己當眾生。佛就是你這個活生生的自己,你為什麼一直問佛在何處?你拜佛到底在拜誰?念佛到底在念誰?你這一尊佛,多生累劫都跟你在一起,難道你不明白嗎?你卻不敢承擔這個名字,不敢承擔這個成就。

  你本來有覺性,本來就具足了一切,無須辛苦追逐。快樂、幸福、自在、無憂無慮,不是辛苦追求而來的。你不需要追求快樂,只要不犯錯,又能幫助別人,你就會很快樂。不是要多少存款,或有成就,你才會幸福。只要知足常樂,你就會很幸福。你只要願意尊重別人,很多人都會尊重你。你為什麼要偏偏去追求呢?拚命追求的過程中,你不知不覺傷害了很多人,造業就是這麼造的。否則,你為什麼有那麼多冤親債主呢?你的心本來和佛一樣,也可以保持清凈,也可以具足一切,但你卻不知道。那不是很冤枉嗎?就像你的口袋有無價的寶藏,你又何必去當乞丐呢?你不知道你富有,只因你不認識,而非你沒有。

  如今,「我知定慧因」,知道要定慧等持。定慧的根本在於自性,透過心的展現,「雙修離諸物」,即定和慧都不執著一切相。慧即看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,定即:既然所有相都是虛幻的,就不會被它迷惑、影響。定,就是在生活中不被別人影響,不被境界影響,這不是修來的,而是本來就如此。比如,有人點一把火,你的手放在火上。有的人可以忍耐一分鐘,有的人可以忍耐三分鐘,有的人可以忍耐十分鐘,因為每個人忍受程度不一樣。不管你的功夫多好,縱使讓你練到可以忍耐一個小時,你的手終究還是要離開。修行不是這樣修,修行不是忍耐。比如,打坐,比誰坐得比較久,這樣對嗎?我綁架你,叫你坐七天,你也沒有問題。同理,你的心很煩,就念佛或持咒叫它不要煩。自性本定不是此意,而是:我時時刻刻都是這種狀態。我的手在上面,下面根本就沒有火。不會修的人是下麵有一把火。自性哪有一把火?

  人很怕孤獨和寂寞,每一個人都在找伴。有很多人結婚也只是為了找一個伴。找一個人叫伴,找一個團體也叫伴。你內心很害怕一個人。很多人觀念不清楚,常常為了一個團體的人事時地物而退道,比如某個同學或師父不好。修行,不是為一個團體在修,也不是為師父在修,更不是為同道在修。你不要因為團體中有任何的風吹草動就動搖修行的心。修行,你應該知道人生苦、佛法好。

  這個公案,你悟到了什麼?你要直下承當:「沒有錯,你說我是佛,我當下就做佛給你看。」如果你認為:「我不是佛,我是傻眾生。」你果然就是傻眾生!你為什麼不承擔好的,發大的願呢?我說你可以,你真的可以;我說你可以開悟,你就可以開悟;我說你是個智者,你也可以變成一位智者。但是你的心太複雜了,你常常否定自己。別人肯定你,你反而推卸;別人否認你,你馬上反駁。

  你想不想現在就變菩薩?《華嚴經》淨行品講得最清楚,文殊菩薩以「善用其心」四字,教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如何用心。經中有一百多條,每一條都講「當願眾生」:洗手也當願眾生,坐在馬桶上也當願眾生,出門時把門帶上也當願眾生,走路也當願眾生,講話也當願眾生,吃飯洗澡都當願眾生……當願眾生就是善念,即:「我做任何一件事情,大事小事,我每個念頭都是為眾生。」當下你就是菩薩。你要這樣承擔起來,不要再害怕,好好做一個菩薩吧!

聞後思惟:你的內心真的承認你是佛嗎?

 

閱讀 952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