僧法達,洪州人,七歲出家,常誦《法華經》,來禮祖師,頭不至地。
有一位「僧」人,名「法達,」今江西省「洪州人,」他「七歲」時就「出家,」福報善根很好。現在這麼早出家的很少。收這樣的徒弟,法師要看他前世的因緣,要有把握能成就他才收。有一次,宣化上人到一個地方去,看到一個小孩子,他跟孩子說:「你要不要跟我出家?」孩子答道:「師父,我已經等你很久了。你過去就是我的師父,所以我願意跟你出家。」
法達一心一意「常誦《法華經》,」可能他小時候心單純,加上他跟《法華經》有因緣,故從小就誦這部經典。你們不要誦很多經典。經典告訴你,誦經會有智慧和福報,那是你要懂經意。你若從早上一直誦經,誦到晚上睡覺,誦完之後只會精疲力盡,很辛苦,亦是勞心勞力。你當好好誦一本經,誦到最後,縱使不懂,也可以背起來。最主要是瞭解經中的涵義,即瞭解真理。你想修行或學佛,並非和別人比誰誦經誦比較多遍或比較多部經。或,比如七月十五快到了,你覺得誦《梁皇寶懺》比較好。你的內心世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常常看別人做,你也跟著做。可是,你平常如果誦的是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難道不及《梁皇寶懺》嗎?你誦哪一部經,管它是什麼季節,管它是大年初一、元宵節或中元普渡,你就儘管誦那一部經,除非你去參加別人的法會。
有一個很有名的老法師,叫倓虛老法師,也是屬於明初的高僧。他還未出家時,在中藥房當學徒。他專誦《愣嚴經》,誦得很勤,也修得很好。有一天中午沒有客人,他打瞌睡時,忽然看到一個鬼魂跪在他面前,求他超度。他跟鬼魂說:“第一,我又不是出家人;第二,我又不會超度。”鬼魂就對他說:“居士,你有誦《愣嚴經》。你誦得很好,也修得很好,你只要誦《愣嚴經》就可以了。”他在夢中就開始誦《愣嚴經》,才念了十幾個字的經題之後,那個鬼魂就踏上他的肩膀,就得度了。《愣嚴經》並非專門超度的經,但亦可以超度,故曰「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有修行比較重要,你有修行,任何人都可以被你超度,否則就沒有用。
如果你是為誦經而誦經,一定沒有功德,亦不會悟道。你要知道你在做什麼,這很重要。比如,有的人念很多尊佛號,有的人持咒,每個咒都持。你的內在害怕有一尊沒有念會怎麼樣,或那個咒沒有念到會怎麼樣,或那部經沒有讀到會怎麼樣。這樣,你的內心世界是很不安定的,而且你人云亦云。你越聽人家說,心越煩,到最後累得要死。學佛的目的並非如此。七月十五中元節,你在家裡誦《法華經》,沒有人會說你不對,你不用改誦《梁皇寶懺》。我不是說《梁皇寶懺》不好,你若平時專門誦《梁皇寶懺》,那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可以誦,一直誦到懂。把一件事情重複做,你就會成就。
法達「來禮」拜的不是普通人,而是六「祖」大「師,」他頂禮六祖雖然有形式,但誠意不夠,「頭不至地。」我們請法時,要跟對方頂禮,否則,便是心中傲慢。
聞後思惟:你甘願一心只學一部經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