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21 九月 2021 15:21

暢談六祖壇經(795)得其經意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 

 

  曰:念《法華經》已及三千部。

  師曰:汝若念至萬部,得其經意,

法達「曰:念《法華經》已及三千部。」一本《法華經》六萬多個字,念得比較熟悉的人要五個多小時。如果一天誦一部,依這樣的速度要誦十年左右。先不問法達懂不懂,他也是有功夫。《壇經》每個禪師都是如此,第一個公案的無盡藏比丘尼專門誦《涅盤經》,此處法達專門誦《法華經》。這就是告訴你,你當對一本經好好用功。這些都是過來人,都是這樣修行的,這樣比較單純。你不當懷疑,一本經懂了就懂了。

  要問修行的問題,你要先有修行,否則你問什麼?有的人只是要問知識而已。古時候的參訪者自己一定有修,他沒有用功到一定程度,參訪是沒有意義的。我們現在的行腳是遊山玩水,而古時候的行腳並非如此。一個人要先用功研究一個問題,想去一個地方要解決那個問題,他已經準備好了,才會有所突破。你出去,並非沒有遇到修行人,而是你沒有修,修行人就展現出沒有修的樣子來面對你。你來,他就泡茶請你喝;你想要聊,他就跟你東聊西聊。因為他沒有辦法講,如果講道理,你懂得比他還多,你經典看很多,但又不是要辯知識。

  六祖大「師」看法達的表現,就知道他不懂《法華經》,就對他「曰:汝若念至萬部,」叫他再回去念一萬部。你把一部經典誦一萬遍,你還不見得會懂。就好像很多人常誦《金剛經》,從孩童時代念到老,《金剛經》也不一定懂。他的成就,就是能背起來,或是以六分鐘誦一部《金剛經》。你把一輩子的青春歲月用在這部經上,你卻沒有瞭解這部經,那不是可惜嗎?就像你把一輩子的青春歲月,用來善待一個人,你卻不瞭解他。最可惜的是,你活一輩子都還不瞭解你自己。你活一輩子,你為什麼不善待自己一輩子?

念經的重點在於「得其經意,」瞭解經中的道理。沒有學佛的人都知道《心經》,有些人辦公室的牆上或家裡的客廳都有掛一幅。有一個學生買了一個馬克杯,杯裡刻有《心經》,茶倒下去字就沒有了,茶喝完字又浮現,真是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。佛光山設計這種茶杯就是要符合《心經》的意思,希望你能領悟它的道理。《心經》兩百六十個字,你一天到晚和它對看。人們心情不好或失戀時念《心經》,睡不著覺念《心經》,被鬼壓念《心經》,甚至有的人生小孩也念《心經》,但卻不瞭解它。是你的內在不願意瞭解它,你不重視它,你放任它陪在你身邊一輩子。比如,你抱一個孩子來養,養一輩子不瞭解他,卻說你愛他。你就是不夠愛他才不瞭解他。你不要講你愚昧、下根器、業障深重,你當說你懶惰。會讓自己懶惰,當然就是愚昧。

  你願意「得其經意」,那你應該以什麼方式瞭解?一個問題你朝也想,暮也想,時時刻刻都在想,這叫具體。比如,你一直思維,時時刻刻都在思維一個問題,到最後你已經不掛礙其它問題,而只是思維那個問題,這叫具體的方式。若不具體,你就會盲修瞎練。同理,你讀《壇經》,身口意要利益眾生,但你如何去瞭解它。比如,六祖教我們「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」,你就當每天思維:「我如何去瞭解自己呢?是要從五蘊來瞭解,還是從十二入來瞭解,還是從十八界來瞭解,還是緣起的角度來瞭解,還是從四聖諦的角度,還是從六波羅蜜的角度呢?」你若誦經不瞭解經義,只是跟佛法結個因緣而已,以後你會有機會再來瞭解、聽聞這部經。

聞後思惟:誦經,你真的瞭解經中的深義了嗎?

閱讀 687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