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以為勝,則與吾偕行;汝今負此事業,都不知過。
聽吾偈曰:
禮本折幔幢 頭奚不至地
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
真正懂法的人,「不以為勝,」不會傲慢、自負。等到那個時候,「則與吾偕行;」就可以跟六祖平起平坐。「汝今負此事業,都不知過。」法達辜負了這部成佛的《法華經》。《法華》是佛講經說法最後七八年講的經,是佛要講出真心話之時。這部經中,有一品說的是常不輕菩薩見到一切人都是恭敬的,他告訴別人他以後必將成佛。法達每天都在誦這部經,可他還是這麼傲慢,這是很矛盾的。就像一個人每天都在誦《地藏王菩薩本願經》,卻總是在忤逆父母。這並非少數人的問題,而是幾乎每個人的問題。你每天做的跟你誦的經都是背道而馳的。叫你精進,你卻懈怠;叫你慈悲,你卻很容易動怒。你不要以為每天在誦經你就是修行,你不知道自己的過失,還這麼得意洋洋和別人說你一天誦幾部。
六祖責備法達:「汝今負此事業,都不知過。」「負此事業」之「負」即自負,「事業」就是誦《法華經》三千部。意思是:「你誦《法華經》三千部就這麼自負,都不知道自己的過失。」什麼過失?貢高我慢。
「聽吾偈曰:」
「禮本折幔幢」:禮即頂禮,「幢」高高掛著,代表傲慢的意思。。無論向佛菩薩頂禮,還是向法師頂禮,目的是要降服你的傲慢。不頂禮,或禮拜「頭奚不至地」,就代表傲慢。
「有我罪即生」:我們的罪過都是從「我」而來,都有個「我」。你在行善也好,只要是有「我」,那個善不純,不是真善,而是沽名釣譽。每個凡夫都是有「我」,難怪我們障礙這麼多,因為我們造這麼多罪都不知道。
「亡功福無比」:誦《法華經》三千部的功夫,如果你不執著這個功夫,果報就無所限量。這是成佛的《法華》,誦《法華經》是很不可思議的。你能誦三千部,又不執著這樣的福報,即《金剛經》所言之「無住相佈施」,「其福勝彼」。
「有我」,你就會造罪。你學了佛法之後,你常常在造罪卻不自知。我們瞪人家一眼也是造罪;我們哼人家一聲也是造罪;我們看人家不起眼也是造罪;我們不理人家也是造罪;我們自尊心生起也是造罪;我們自卑感生起也是造罪……你要誦多少本《三昧水懺》,要拜多少佛才能夠消失罪?你造罪的速度比你拜懺的速度還快。
「亡功福無比」之「亡」,即去除「我」,「無我」才是最大的福報。只要有「我」的存在,你到哪裡都苦,所以你就是一個沒有福報的人。一個「無我」的人到哪裡都會很快樂,人家叫他做什麼,多一點事情給他做,能做一點是一種幸福,能多做一點是人家看得起我們。有的人,你叫他掃地掃兩三下,他身體就不行了。不替眾生做事,我們不能增福,我們還是要多願意付出。
聞後思惟:如何破除我執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