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寫過一首雜言古詩:「花非花,霧非霧,夜半來,天明去。來如春夢不多時,去似朝雲無覓處。」後來有人將它譜成了歌。很多人唱這首歌唱一輩子,卻從未去體悟歌詞。學佛法之後,你才知道,原來這首歌居然是佛法。你看到花就認為它是花,這是錯誤的。你看到什麼,就只有一個概念,你會被那個概念綁住、困住,你不會想到第二個概念。你或許會問:「花不是花,難道它是石頭嗎?」它不是一個概念。如果寶特瓶就是寶特瓶,那它怎麼會被廢物利用?「花是花」即凡夫,「花不是花」已經是一個聖者。花之所以不是花,因為花不是永恆的。開花之前,它不叫花,它可能叫種子。在種子之前呢?你一直追究下去,發現在此之前和之後都會不斷有新的名字,它豈能用一個概念來表達呢?
所有的事情皆如此。比如,你種一盆花,沒有花盆,你弄個寶麗龍來種。一個人說這叫花盆,另一個說它叫花圃,有人說它還是叫寶麗龍,但我們不可以說哪個人對。我們都是以用途來作說明。比如,我是一個人。那麼,我是有用的人還是沒有用的人?你覺得我是個有用的人,因為你看到我在發揮我的作用。你認為說法可以利益別人,所以你說我是個有用的人。但是,同樣是我,我一天到晚都好吃懶做,你會說我是個沒有用的人,因為我的作用展現於好吃懶做。因為用途的關係,你就替人、物安一個名字。
有一次,因為我得到了幾株小植物,我第一個念頭就想到:「我沒有花盆。縱使有,也是太大,我得跑去買小的花盆,那不是很麻煩嗎?」我忽然覺得:「我有幾隻茶壺,但都不是怡心的紫砂,那我就直接把植物種在茶壺裡面。」而且,種起來又很好看,有一種禪味。還有一次,我想:「我在教《妙法蓮華經》,蓮華即蓮花的意思,我沒有種蓮花說得過去嗎?」我就去買一盆香水蓮花。但是我想:「我又沒有池塘,也沒有缸子。」我記得有人送我一個陶土的圓形茶盤,我已經有好幾個茶盤,我就把那個茶盤拿來種香水蓮花,而且很好看。
一般人學佛法都會解釋,在生活上卻用不到。我剛才講的概念並不深,但是很好用。從這個角度切入,你會很明顯地看到,這並非很抽象的概念,它本來就是你處處都看得到的,但你一直都沒有體會到這樣的道理。你心目中既定的概念都不是真實的。所以,我常講:「你心中的愛恨情仇擺一邊。愛不是愛,恨不是恨,情不是情,仇也不是仇。」相對而言,病亦不是病。故,犧牲不是犧牲,你才懂得享受;享受不是享受,你才懂得犧牲。
同理,我是凡夫,但是我這個凡夫不是凡夫,如《金剛經》所講的:「凡夫非凡夫」。《金剛經》的三段式,我勸你先學到第二句。凡夫之所以不是凡夫,是因為我當凡夫也是暫時的,我當壞人也是暫時的,我當小人也是暫時的,而你當好人、君子也是暫時的。有一天,凡夫可以變聖人,當我覺悟的那一天,我就是聖人。但是在我未覺悟時,我是凡夫。你不要每次照鏡子,認為是一個凡夫在照鏡子,你的概念就只有你是凡夫,這樣是不對的。你不可以用一個概念看別人,亦不可以用一個概念看自己。你不能說:「我這麼愚昧,我是不會開悟的,我只要不下十八層地獄就好了。」用這樣的角度,對自己,對別人,對這個世界都是不公平的。
聞後思惟:如何善用這世間的一切而不執著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