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28 九月 2021 20:34

暢談六祖壇經(804)無智無得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「但信佛無言」即究竟,而「蓮華從口發」即方便,就是世尊將經義從口中講出來。很多大乘經典,一剛開始佛雖然還未開口,但都會從眉間放光,這不是究竟,這已經落入方便了。《法華經》很清楚地講:「今佛放光明,助發實相義。」佛放光的目的,是希望你悟到實相,並非光是實相。有一些修行或靈修的人常常告訴你:「生命是什麼?生命是一團光。」那並非佛性,非生命的本質,六祖已經跟你說過了:「非青黃赤白。」你還談什麼光?

  再來,序品開幕時,佛只放光,不講什麼道理,彌勒菩薩看不懂,故問文殊師利菩薩。世尊從定中出定,他正式要宣說,那一品就叫方便品,透過他宣說的道理就叫方便。《壇經》是六祖宣說的,這些文字亦叫方便。所以,禪師常常會問你:「你講一句不是佛法的讓我聽聽看?」你講出來的佛法都是方便。

  《法華經》接下來講:「佛以方便力,示以三乘教。」「三乘教」即為聲聞人講四聖諦,為緣覺的人講十二因緣,為菩薩講六波羅蜜,這些都不是究竟。《心經》曰: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」十二因緣在哪裡?以真理最究竟的角度沒有那一回事。佛性並沒有輪回,生命的本質並沒有輪回,只是你自己覺得有。世尊講十二因緣,你不可以說他講錯,他是在度辟支佛和緣覺,講方便法來度化他,希望他們從這些法進入一佛乘。

  再看《心經》:「無苦集滅道。」生命的本質非因非果,生命的本質豈有苦和樂呢?四聖諦在哪裡呢?佛講四聖諦沒有錯,他在度聲聞這些人。以苦集滅道來度,就是度下根器的人;以十二因緣來度,就是度中根器的人;以六波羅蜜來度,就是度上根器的人。苦集滅道是最好講、最好懂的,這是佛對一般人講的法。但《心經》說「無」,並非否認苦集滅道,而是生命的本質沒有這些事情。

  再繼續看《心經》:「無智亦無得。」從持戒、佈施,一直到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這一段講的就是六波羅蜜,並非否認六波羅蜜的菩薩道,生命的本質沒有一個助人和幫人,《金剛經》常講三輪體空,豈有六波羅蜜呢?菩薩如果認為他在修六波羅蜜,佛就說這個人一定不是菩薩,因為他不懂實相。

  我以經典印證經典,告訴你三乘教是方便。一即一切,你懂了就懂了。這叫「蓮花從口發。」你若沒有按照《法華經》來解釋這兩句,你的解釋就很牽強。因為六祖的這首偈誦是針對法達講的,他一定是以《法華經》為主。六祖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,他才有辦法用機會教育。我們要機會教育,一定要以對方熟悉的經典為他舉例說明。如果你跟學《金剛經》的人舉《圓覺經》,或跟學《圓覺經》的人舉《華嚴經》,那就不親切。

  你看到什麼,馬上就說什麼不是什麼。你當先訓練自己,把自己的思維模式突破到這個層次,不要讓任何一個概念所綁、所困,先推翻你過去的概念、腦袋。你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展現,用這樣的模式生活,我就恭喜你,你是真的懂,而且也用得出來。我曾講過:「所有的東西都是以它的作用來說它是什麼的。」這一點你要切記。如果一顆鑽石沒有用,你不應該說它是鑽石,你說石頭也好,你說廢物也好,因為它根本沒有用,因為你根本沒有用它,那你說它是鑽石一點意義都沒有。同理,你不要會用在別的境界,卻不會用在你自己。你不是凡夫,我們曾經講過法海的公案,他問「即心即佛」,六祖告訴你,你是佛,你還是不肯承認。你不當再耽誤自己,也不要折磨、糟蹋自己。你不是凡夫,那你是什麼?你什麼都不是。你回去自己思維。

聞後思惟:如何將“無所得”用於生活呢?

閱讀 545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